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数控镗工刘伟峰:钢板“雕刻家”

2018-12-12 17:18:34|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吃透”400多个参数,胸有成竹,落刀生花——数控镗工刘伟峰:钢板“雕刻家”

数控镗工刘伟峰:钢板“雕刻家”

图为:11月26日,刘伟峰在生产车间工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朋 摄)

  “这个零件材质硬,强度高,刚性差。根据设备性能,要先用Φ20钢用机加刀粗加工,切削参数每分钟1500转,层深0.3毫米……粗加工完毕后再用Φ10整体铣刀进行精加工。”

  在航天三江江北公司二车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随意指一件产品,刘伟峰便能说出它的质地、所用刀具、切削参数,不假思索。

  数控镗工犹如钢板上的“雕刻家”,数控代码构建出大脑中的模型,刀具便是进行“雕刻”的利器。

  胸有成竹,精雕细琢,落刀生花。

  “400多个参数都谙熟于心”

  “爱琢磨”“肯钻研”“触类旁通”,这是同事们给刘伟峰贴的标签。

  2011年,刘伟峰从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毕业后,到江北公司任铣工。还是学徒的他,只会简单的“傻瓜式”软件编程。“傻瓜式”编程犹如自动模式相机,固定模式样样通用,但又样样不精通。

  数控镗工更像是一个雕刻家,大的模型有了,具体细节打磨还需要将不同参数组合精心雕刻。“要把软件编程每个参数都摸清楚,完成从铣工到镗工的转变。”刘伟峰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

  数控软件有10多个功能,每个功能中又包含40多个参数,不同参数排列组合搭配使用……“把各个参数都琢磨透了,下刀时才胸有成竹。”

  白天实战训练,抽空做模型检验,晚上学习理论借鉴经验。

  看着师傅做,网上书上查教程,他细磨每一个细节、每一段程序;不同材料使用不同刀具、切削参数,他都一一详记、对比。

  不到两年,刘伟峰便从一车间的小铣床调到二车间数镗,而这一步很多人要五六年跨越。“这全靠他爱学、肯钻研。”车间主任刘亮说。

  一直到去年,刘伟峰才敢说,他真正吃透了这400多个参数。

  “越是‘硬骨头’,越要勇往直前”

  面对参数熟记于心的老零件,刘伟峰目无全牛,下“刀”有神。

  对于参数空白的新工艺,他说“越是‘硬骨头’,越要勇往直前”。

  某复杂结构复合材料的加工与检测,便是他曾经面对的“硬骨头”。

  该结构类似于钟罩,内外全是曲面,没有基准用于找正,无从下刀。“既然传统方法不能解决问题,何不突破新方法。”反复设想、论证、推翻,最终一头一尾做辅助基准面帮助找正的方法被摸索出来。

  有了基准,刀具问题怎么解决呢?传统铣刀的最大长度在300毫米左右,而这个产品需要的刀杆长度为1000毫米,远远超过常规尺寸,刀具重量和刀具跳动都不能满足要求。“要跳出思维局限。”既然整体刀杆的重量超重,那就将一节一节空心接杆连接起来,控制刀杆的重量。刀具无法装夹,就自制转接头。“他安静地蹲在零件旁,神情专注,不时跑到电脑前输入数据参数进行测试。”刘亮回忆当时的场景,盛夏的车间热得像个“蒸笼”,汗水浸透了刘伟峰厚厚的防护服。“测试成功了。加上转接头,刀杆超重、刀具跳动等问题都解决了。”刀的问题解决了,大部件的“雕刻”也重新启动。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好

  一波三折。巨大的制成品要测厚度是否达标,而这需要先测出“钟罩”的深度。

  传统测试装置利用金属导电形成回路,来测量金属径向尺寸。非金属材质成品不导电,形成不了回路,无法得出净深数据。找了四五家检测机构仍给不出检测结果时,项目再一次陷入停滞。“产品价值高,不能让攻关断在了检测这一步。能不能自己做一个导电回路来解决问题呢?”刘伟峰心里暗想。

  一支笔、一段塑料管、半卷胶带、电池、二极管……不到一小时,测量仪器诞生。“检测出来了,产品误差0.02毫米,达标!”车间主任盯着检测机器的显示屏,兴奋地说。“也就是当时灵光一现。”面对同事们的赞叹,刘伟峰淡淡地说。

  这次“灵光一现”,打通了该类零件加工测量的瓶颈,也被评为2017年湖北省职工合理化建议优秀成果。

  而这背后,是他案头10多本工作笔记和堆得比人还高的书籍,是他夜里3点、每隔5分钟起床监测的工作状态,也是他10小时不吃饭、不上厕所只为打磨一件工艺品的专注,不断试错、不断探索后的触类旁通。(湖北日报见习记者 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