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隐没在十年中的 伤痛改变 ——对话邱焰

2018-05-11 16:34:47|来源:长江日报|编辑:杨坤林|责编:孟慧

隐没在十年中的 伤痛改变 ——对话邱焰

邱焰

  记者:你到地震灾区去了几次?一共拍了多少照片?

  邱焰:一共去灾区五次,每次大约15天,拍了上万张照片。

  记者:第一次去是什么时候,情形如何,当时感受如何?

  邱焰:第一次去灾区是2008年5月21日。

  从时间上来说,是有些晚了,但是对于镜头来说,一切都是正在发生的真实。从业30多年,第一次,几乎很少说话,常常手足无措,甚至数次泪流满面地悄然离开采访现场。那种从未见过的疮痍,令人窒息和悲伤。

  记者:后来几次去的感受有不同吗?

  邱焰:后来再去,渐渐感受到灾区人民的乐观,以及对党、国家和全国人民大力救援的感恩,灾区的震后重建也日新月异。拍摄中最触动我的,是灾区人民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

  记者: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契机萌发拍十年十人的想法和计划?

  邱焰:差不多是一周年重返震区采访的时候。一年过去,再访故地,突然多了牵挂:这些不幸的幸运者,是否已经康复?他们的生活怎么样了?他们是如何面对这些不幸的呢?在坍塌的建筑之上是否重新构筑起了向上的内心?

  时间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它可以让人遗忘,也可以让人惦记。六周年的时候,我又去了。这次,进入镜头更多的,是那些时光写在脸上的痕迹,那些伤痛之后难以隐藏的忧伤,那些重生之后的期望。

  人们说,时间能改变一切。它是怎样改变的?时间到底能不能抚平创伤?我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拍摄和记录来寻找答案,从而来帮助他们。

  记者:这组拍摄中你最大的触动是什么?最难忘的拍摄故事是什么?

  邱焰:让我难忘的就是我一直跟踪拍摄的一个男孩,他的眼神一直让我难忘,也让我很揪心。

  他叫姜刘,2008年地震后,因脑外伤送到武汉同济医院救治的时候,失语失忆,没有亲人陪护,也不知道他姓什么,家在何处。考虑到他来自四川的什邡,医院护士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什邡小子”。后来,医院通过互联网找到了他的父亲。

  姜刘被定性为地震二级伤残。2013年7月职高毕业后,他独自去上海打工。但打工的路不顺,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只做了半个月就被辞退了。他想继续留在上海,又被劳务中介欺骗,丢了身份证和行李。最终在民政部门帮助下,回到了老家。从此,他很少说话,经常走失,被医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现在一直靠药物维持。

  拍照片的时候,他瞪着眼睛对我说:“叔叔,我只想和平常人一样,能在大城市找份工作。”

  记者:你一直跟踪震区的变化,其间遇到过同道者吗?对震区前后变化,以及受关注状况有什么感受?

  邱焰:没有遇到过同道者。但是,在“5·12”纪念日的时候碰到过很多采访的记者。

  从环境来看,灾区的变化很大,到处都是鸟语花香。这次去汶川的感受是,如果你不刻意去寻找那些地震遗址的话,你会觉得这里不曾发生过地震。现在,城镇在废墟上重新崛起,灾区人民的生活也过得很安定祥和。

  记者:这组拍摄还会接着拍下去吗?希望拍到什么时候?

  邱焰:会继续下去。希望再一个十年、二十年。

  记者:你想通过这组照片表达什么,你觉得照片达到了你的初衷吗?

  邱焰:照片所表达的信息是有局限的,作为摄影记者,我想让我的照片能够记录时间的流逝,尽可能地增加照片的信息量。让读者从我的照片中,不仅看到而且能“听到”时间的流逝。

  用画中画方式拍摄肖像,颠覆报道摄影时间和空间向度上“瞬间”的唯一性——时间向度上的轮回和空间向度的进入。通过“叠套”翻拍来展示时空贯穿的累积,隐喻隐没在10年时光中的伤痛与改变。

  我想用影像叩问:10年,伤痛抑或改变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累积。

  循着这一时光通道,我们除了回望,还可以前瞻。

  记者:你怎样看待摄影师和时代的关系?怎么看待摄影作品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邱焰:我借用中国十大策展人之一陈小波的一句话来回答:优秀的记录摄影一定会在历史中有其位置。历史会站在那些用深情记录、贡献杰出影像的摄影人一边。在那里,影像将比我们活得更长久。

  长江日报记者 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