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熊召政:红安的茶事

2018-05-10 16:52:54|来源:新华网|编辑:杨坤林|责编:孟慧

  第二届中国红安老君眉茶文化节5月9日举行,文化讲坛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本次讲坛由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主讲,主题是《红安的茶事》。

  熊召政,著名作家,诗人,1973年发表第一首长诗《献给祖国的歌》,并和抒情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一起获得全国首届新诗奖,2005年凭借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获得茅盾文学奖第一名。

  以下是熊召政的演讲内容。

  熊召政:红安的茶事

  图为:熊召政在中国红安老君眉茶文化节文化讲坛演讲。新华网 吴文华 摄

  远在我童年的时候,我就知道红安,这不仅仅因为红安与我的家乡英山同属大别山南麓,都是红军诞生地。而且还因为,比之我的家乡,红安这片土地上牺牲了更多的烈士,诞生了更多的将军与开国功臣。二十岁的时候,我曾在当时的《湖北文艺》上发表了一首长诗《献给祖国的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我是大别山的大手大脚的儿子”,在浴血奋战创建新中国的伟大进程中,数以几十万计的大别山的大手大脚的英雄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中,写出了荡气回肠的史诗。所以,我才以“大别山的大手大脚的儿子”来激励自己。我第一次来到红安,是1973年的暮春,正是血气方刚的二十岁,作为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一名业余作者,我应邀前来参加反映黄麻起义的舞台剧《铜锣记》的修改。四十五年前的事情我遗忘了很多,但却记住了那首产生于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歌谣:“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的打仗,女的送饭。”因此,我对这一片血染土地三尺红的苏区,充满了景仰和憧憬之情。2003年,已是专业作家的我,应邀重访这片土地,禁不住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我爱红安五月花,杜鹃如血血如霞。

  为何二百屠龙将,尽出寻常百姓家。

  此后,我多次来到这里,每次让我感受到的或者吸引我的,是这一片高山或丘陵中,从那些古老的村落里弥漫出来的革命精神。从一条蜿蜒的小溪到一处生满浮萍的水塘;从一丛丛翠竹掩映的农家到一片片在山间游弋的白云,我都能体会到被宁静的诗意所遮蔽的高昂的激情,一种在田园牧歌中冉冉上升的力量。苏区与红军这两个词汇,是我认识并眷念这片土地的坐标。

  随着岁月的增长,也随着知识与阅历的累积,我才慢慢认识到红安的丰富性。这里除了盛产英雄,盛产那些扭转乾坤的慷慨悲歌之士,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文人墨客,在这些文人墨客中,产生了不少政治家、思想家、文坛巨匠、经济学泰斗等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在历史的星空中,无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文代会,在那次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叶君健先生。我刚三十岁,而叶君健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他的儒雅气质,谦谦君子的风度,令我印象深刻。当我知道他是红安人时,真是让我大吃一惊。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个通晓十几种语言,翻译过《安徒生童话》的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竟然与两百名将军同一个故乡。

  熊召政:红安的茶事

  图为:熊召政在中国红安老君眉茶文化节文化讲坛演讲。新华网 吴文华 摄

  同样是值得红安人骄傲的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兄长。我们曾一起访问台湾,又一起访问俄罗斯与瑞典。我们一起从莫斯科驱车两百多公里去参访托尔斯泰庄园,又一起去圣彼得堡寻访普希金读书的皇村中学。记得那一夜,在涅瓦河畔的普希金咖啡馆里,从不饮酒的天瑜先生,居然喝了一小杯猛烈的伏特加,然后,他站在一架老式的钢琴前,就着酒保弹奏的并不顺畅的琴声,他几乎唱完了他学过的所有的前苏联的歌曲,而且,他是用俄语唱出来的。看到他如此陶醉,又如此忘情,我深深受到了感染,一个有血有肉的红安人,一个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向我们展现了红安的另一种风范,谦逊而又深邃,温和而又严谨。

  十几年来,我与天瑜先生过从甚密,经常探讨故乡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我们试图从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生活细节中寻找历史进程的必然性。

  我与天瑜先生探讨最多的事情是:与井冈山、大巴山、太行山,陕北高原那些苏区相比,大别山有什么不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与上述那些山脉相比,大别山是一座文化高峰。大别山红军的创立者,无论是红安人还是麻城人,是团风人还是英山人,几乎都出身于书香门第。耕读传家,是大别山的风俗。崇文尚武,是荆楚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大别山南麓的鄂东地区,显然继承了这一传统,秀才与英雄,几乎是每一个家庭的梦想。

  更有趣的是,在红安,寻常人家中,一代又一代,培育了太多的秀才与英雄。可以说,大别山苏区是在书香与侠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别山红军的缔造者,革命的领导人,不是因为饥寒交迫而啸聚山林揭竿起义,而是为了追求真理,再造乾坤而立马高岗,唤起民众千百万。

  关于红安所呈现出的人文特征,在短短的一个小时的演讲中,无法讲得透彻。每一个奇迹的发生,都可能在一瞬间完成,但要解释这一个瞬间,却必须关注无穷的岁月。

  我这次来红安,乃是接受邀请,前来参加第二届老君眉茶文化节。对红安的茶,像对红安的历史一样,我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因为我的故乡英山县,是一个产茶大县,茶园拥有面积仅次于普洱与安溪,位列全国第三,且产出的绿茶入口绵柔,香浸唇齿。儿时的口感一直保留,很难有什么茶品能取代它。我多次来红安,却没有认真品鉴过红安的绿茶。大约五年前,时任省委秘书长的傅德辉同志送我一盒老君眉茶,说这是红安最好的茶,请我一定要品尝。德辉同志是红安人,又当过英山县的县长,对两县的茶叶都熟悉,且都喜欢。在他的热情推荐下,我开始品饮了平生的第一杯老君眉茶。

  初饮老君眉的时候,并没有引起我特别的兴趣,皆因入口时,有一点稍稍的涩味,就这一点最初的口感,就会阻止茶客继续品茶。但友人的情意,岂可轻拂。我试着换了几种不同品质的矿泉水沏它,才发觉这老君眉不可与硬水相配。红安地处大别山南麓的东北方向,红安茶叶的生长环境,其雨水的涵养度及土壤的构成,与英山罗田等地的茶园相比,差别很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又何尝不是养一方茶叶。茶叶与人,都是大自然深情的造化。

  选对了水还不够,还要选对水温,沏出的老君眉才会展现出它的妙处。它的香气,仍然在温润中展现刚烈。如果大家觉得我说得有点玄,不好理解,那就打个比方吧,老君眉不似杨贵妃那样风姿绰约,千娇百媚,却同英姿飒爽顾盼生情的花木兰相似。

  因为老君眉,也因为那么多的红安友人,我对红安茶叶的历史以及因为饮茶而发生的故事产生了兴趣。很多年前,我给友人写过一张条幅:酒是归乡的小路,月是异地的情人。后来再写此条幅便改成了:“酒是归乡的小路,茶是异地的情人。”只改了一个字,将月改成了茶,对于爱茶的我,这样更贴切。前不久,读到红安张际春先生收集整理的关于红安茶与名人的故事,殊为有趣。今选几例,为我的“茶是异地的情人”之说提供一点佐证。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180510164143

  图为:第二届中国红安老君眉茶文化节文化讲坛现场观众听得入神。新华网 吴文华 摄

  大约在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的春上,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从光黄古道前往黄州赴任,友人陈慥(号方山子)迎候于麻城县的岐亭,然后一起往游岐亭之北的云台山与七角山净居寺。那时,苏轼还没有苏东坡这一别号,黄安县也没有诞生。黄安县建县的确切年代是明嘉靖四十二年即1563年。很遗憾,游历云台山与七角山的苏东坡,只知道自己游历了麻城,却不知道所游之山,属于近500年后才建县的黄安。而这黄安,也因为大革命时期所作的贡献,于1952年被更名为红安县。

  据说苏东坡游历七角山的净居寺时,写下了《叶嘉传》这篇文章。叶嘉并不是一个人,而是茶叶,苏东坡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茶叶的节操、风骨与助思安神的作用,是一篇颇值得玩读的妙文。文章的第三段,是这样写的: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苏东坡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饮茶的风气在中国弥漫。北宋的皇帝们更是检点天下茗茶,以上优者列为贡品。当时最好的茶,当属福建省北部崇安县境内的武夷山,此地被辟为御茶园,称北苑茶。苏东坡称叶嘉为闽人,并说他“至武夷,悦之,遂家焉。”这样的表述,是受时人品茶的影响。上段文字中说到一枪一旗,指的是芽茶。文中提到的陆先生,即陆羽。“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世。”这是说陆羽写的《茶经》一书,介绍种茶、制茶、品茶的种种知识。

  关于北宋的饮茶风气,我在我的第二部长篇历史小说第二卷《擒龙的骑士》中多有介绍。其中有一章,描写宋徽宗赵佶教李师师如何点茶。北宋的饮茶法重在点茶。宗徽宗是点茶高手,他撰写的《大观茶论》与先他写成的蔡襄的《茶录》,都是北宋时期非常重要的品茶专著。苏东坡在《叶嘉传》中关于茶叶的论述,多半取自宋人的饮茶习惯,点茶法极为复杂。今人品茶,多以杯沏,非常简单。宋人煎茶,茶叶多制成龙凤团饼,这有点像今天的普洱茶。焙制饼茶与今天的绿茶制作工艺,也迥然不同。

  苏东坡与陈慥一起在红安的农家饮茶时,曾写有诗句,其中有这样几句:

  久闻蒌蒿羡,初见新茗赤。

  洗盏酌鹅黄,磨刀削熊白。

  在这首诗中,既写喝酒,也写饮茶。先酒后茶,这既是待客之道,也是以茶解酒的生活习惯。从诗中看出,苏东坡品尝的是饼茶。新茶的颜色是红的,但并不是红茶,所以下一句才说“洗盏酌鹅黄”,茶汤是鹅黄色,这是绿茶的颜色,接下来说“磨刀削熊白”,这是说用专用的茶刀削割茶饼,熊白指的是茶上的白毫。蔡襄的《茶录》记载:“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表黄紫黑之异。”宋徽宗《大观茶论》也说明:“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从“磨刀削熊白”这句话中,大致能猜测到,苏东坡当晚在红安乡下喝到的茶,是采摘的芽茶搁放了一夜才制作成饼,熊白皮色惨黑,惟其毫为白色。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九百多年前的红安,就有茗茶著称于世。不过,今日的红安,不再制作饼茶了。北宋年间形成的茶道,品饮的是绿茶,而当今饮茶之稍见复杂者,则是普洱与武夷岩茶,但北宋形成的以绿茶为主的茶道,却在日本得到了保持。

  作为红安的茶人,应该感谢东坡先生,为九百多年前的红安茶,作了一个饶有趣味的记载。

  熊召政:红安的茶事

  图为:熊召政在中国红安老君眉茶文化节文化讲坛演讲。新华网 吴文华 摄

  还有一个记载,即明末思想家李贽寓居黄安的天寓书院时,写作了一篇《茶夹铭》,这是一篇短文,且录如下:“我老无朋,朝夕唯汝。世间清苦,谁能及子?逐日子饭,不辩几钟。每夕子酌,不问几许。夙兴夜寐,我愿与子终始。子不信汤,我不姓李。总之,一味清苦到底。”如果说苏东坡的《叶嘉传》是一篇替茶叶立传的妙文,那么,李贽这篇短文则是一个茶君子超凡脱俗的写照。

  李贽是福建泉州人,他的家族世代经商,曾是泉州首富,但他的父亲嗜好读书而厌恶商业,家道因此中落。李贽26岁乡试中举,30岁开始做官,由于他性格叛逆,当官并不顺畅。他一生中最大的官是姚安知府(姚安即今天的大理),这个官还是张居正给他的。张居正当礼部尚书时,李贽供职礼部当一个七品的小官,干的差事有点像今天的后勤处处长。张居正觉得李贽有才华,就是性格有些古怪。张居正以惜才之心,破格提拔他去姚安当一个五品的知府。李贽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这种性格不适合当官。他当姚安知府,常常不登堂处理公务。有一次,他居然把府台大印挂在衙门的门环上,自己跑到鸡足山去与和尚们谈经礼佛去了。张居正是一个吏治极严的人,他创建了《考成法》,专门治理官员的不作为或乱作为。每年的考核,李贽均不及格,到了第三年,他的政绩乏善可陈,同僚们都告他,朝廷的监察系统也盯上了他。他索性横下一条心弃官不做,这一回,挂在门环上的不是府台大印,而是他的官袍。消息传到北京,张居正倒也没怎么为难他,而是批准了他的辞职报告。脱下官袍的他,便穿上了袈裟,跑到湖北武汉的宝通寺出家当和尚。此时,他的学问知己耿定向盛情邀请他来天台山讲学。耿定向、耿定理、耿定力三兄弟即明代中晚期有名的黄安三耿,与同时代稍晚一点的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齐名,所不同的三耿在于理学,三袁在于文学。红安之所以能够建县,耿定向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功不可没。李贽应耿定向之邀请,来到了红安的天台山,但他却很快与耿定向发生了分歧,而与他的弟弟耿定理心灵相契并声气相求。

  李贽寓居红安期间,一如既往我行我素,所以他的朋友并不多。他在天寓书院写的这篇《茶夹铭》,完全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不向世俗妥协的思想家的行状。读《茶夹铭》,让我想到了一副古人的对联:

  花能解语添烦恼

  石不能言最可人

  千娇百媚的花如同善解人意的尤物,只会给人频添烦恼;而沉默无言的石头,却是值得人信赖的。中国人的危机意识不是来自自然,而是来自人群。这一点,李贽感受很深。他的思想不被人理解,他的人生不被人欣赏。因此,他愤世嫉俗,看不惯人间百态。此情之下,与茶交朋友,便是他的最佳选择。“逐日子饭,不辩几钟。每夕子酌,不问几许。夙兴夜寐,我愿与子终始。”每天把茶当饭吃,每天晚上,饮茶以消永夜,朝朝暮暮,惟与茶长相厮守,永不分离。守什么呢?就守人间的这一份清苦。

  李贽一生爱茶,他辞官后,在红安、麻城一带住了好几年。那时的红安县才建立不到二十年,规模建置都很狭小。我想,能够让李贽在红安呆下去的理由,除了道友耿定理,还有就是一日不可分离的红安茶了。

  在历史典藉中,对红安茶的记载并不多,一是因为这里建县稍晚,二是历朝选征的贡茶中并没有红安茶。因此红安茶虽然天生丽质,却没有跳龙门的机会。但是,大别山南麓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采茶戏。大家所熟知的黄梅戏,就是在采茶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茶戏与采茶调,各县都不尽相同,如红安的采茶调,则比较特别的七三句式:

  正月里呀采鲜茶,一家家

  家家都把红灯挂,牡丹花

  采呀新茶无花采,无花采

  十指尖尖摘鲜茶,摘鲜茶

  摘些嫩茶往篮里丢

  十指尖尖摘鲜茶

  正月里采鲜茶,若在北纬二十六度之南,则是可能的,可是在北纬三十度的红安,似乎不太可能。春节一般在五九六九期间,处在江淮之间的大别山,是“三九四九,尖刀不入土,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乍暖还寒的时候,柳树刚刚冒嫩芽儿,茶山上还是一片萧瑟,怎么会有新茶可采呢?若是在李贽的家乡福建泉州,新茶倒是可以采摘了。因此,对于红安的这支采茶调,我推测曲调是当地的,但歌词恐怕是从别处借来的,说不定还是李贽从自己的家乡带来的呢。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180510164200

图为:第二届中国红安老君眉茶文化节文化讲坛现场。新华网 吴文华 摄

  如今,红安已成为湖北的十大产茶县之一。已连续数届获得国家金奖的老君眉茶,无疑是红安茶的翘楚。我觉得老君眉这个名字非常好,无论是以土著的耿氏三兄弟为代表的红安的乡贤,还是像苏东坡、李贽这样曾流寓到此的文化大家,莫不都是人们心目中的老君。君子如玉,愈老愈显光泽,君子如茶,愈品愈沁心脾。老君如茶品,茶形如修眉。真的替苏东坡与李贽遗憾,他们早来了几百年,没有品饮到老君眉这样的兼具英雄侠气与文人雅气的好茶。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末。这是唐代杰出诗人王维写的诗。天下的红安人,很想知道的故乡事,除了政事、商事、农事与时事,一定还有茶事。在这片盛产英雄与茶叶的土地上,人们所关心的,岂只是一支寒梅的开放?当下红安的茶事中,也涵盖着红安的政事、商事、农事与时事。

  现在,我给大家念一首数年前写下的一首诗《友人赠红安老君眉茶》,作为本次讲演的结束语:

  友人意殷殷,赠我老君眉。

  忽觉春风至,频斟玉露杯。

  杏花三月雨,肝胆十年违。

  惆怅家山远,心与白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