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黄石:让工业遗产“活”起来

2019-11-12 17:02:55|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黄石:让工业遗产“活”起来

汉冶萍张之洞铜像广场。(视界网 何戈 摄)

  工业遗产是人类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发展根脉。

  11月4日至5日,第二届中国(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高峰论坛举行,来自9个国家的42位专家齐聚一堂,建言献策,共同探讨黄石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之路。

  工业文明

  厚重璀璨

  峡谷横亘,形如一只硕大的葫芦倒嵌在群山之中,最大落差444米……站在“亚洲第一天坑”前,来访专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此刻用‘惊叹’已难以表达我的心情!”一位伦敦古文物学会会员说,天坑的雄姿让他肃然起敬。

  在黄石,让专家们肃然起敬的,远不止“亚洲第一天坑”。

  早在殷商时期,黄石铜绿山已开矿炼铜,发掘出大量古矿冶遗址;

  19世纪90年代,张之洞在黄石创办大冶铁矿和大冶铁厂,组建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曾经的“亚洲第一高炉”现保留完整;

  华新水泥厂于1907年兴建,其旧址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水泥工业遗存,其1、2号窑当时被誉为“远东第一”,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湿法水泥旋窑设备。

  如今,四大工业遗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单看黄石矿产的采、选、冶以及水泥制造等遗产,全国不乏其物,但四大工业遗产在17平方公里的区域密集呈现,全国唯一,世界罕见。

  在工业遗产中,文献遗产同样弥足珍贵。黄石有中国第一批档案文献遗产——汉冶萍公司档案,有保存完整的华中钢铁、华新水泥、源华煤矿、利华煤矿、大冶铁厂档案。

  不少专家认为,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是印证古代矿冶文化和近代工业文明的“活化石”,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蔚为壮观,令人震撼。”国际古迹遗址协会秘书长菲利普表示,黄石的四个工业遗址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价值独特。

  摸清家底

  立法保护工业遗产

  黄石工业遗产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分布情况如何?保存现状怎样?

  “只有摸清家底,才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业遗产资源,为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016年底,黄石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1840年至1979年的民族工业企业、建筑、设备设施等遗存及图纸、文件、影像资料等,进行全面普查。

  普查历时8个月,对80多家工业企业、200多个工业遗存点进行测量、摄影和文史研究,基本摸清黄石工业遗产家底。2019年初,黄石正式公布第一批19项工业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黄石着力推进保护工作法制化进程,先后出台《黄石工业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等多个文件。2017年1月1日,《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是我国首部工业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2019年10月,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挂牌。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工业遗产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湖北唯一、全国少有。

  发展旅游

  打造最美工业城

  秋高气爽,阳光普照。修缮后的华新水泥旧址,沧桑的工业历史与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至,游客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

  2007年7月,华新水泥旧址全线关闭,黄石投资20亿元将其修葺一新,在原址上建成工业旅游景点并向游客开放,百年老厂重焕生机。

  华新水泥不是孤例。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成为黄石各界共识。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曾是大冶铁矿的露天采场。2005年,黄石创新废弃矿山治理模式,投资建成我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如今,这里已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

  黄石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组建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推动工业旅游与生态游、观光游、文化活动等相结合,构建商旅文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黄石矿山公园、劲牌工业游等系列商旅文融合发展品牌。

  走在黄石工业旅游线上,每一处工业遗迹都是绝妙的风景,游客可了解到金铜是如何提炼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劲酒是怎样酿造的……

  黄石以工业文化旅游为主题,先后举办两届国际矿业文化旅游节、三届地矿科普大会、四届矿博会。11月初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推出5条精品旅游路线,迎来游客22万人次。以历史文化和工矿遗址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东钢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铁山矿冶文化旅游小镇等30个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旅游项目呼之欲出。“中国最美工业城”成为黄石新名片。

  高智汇聚

  讲好未来发展故事

  迈入新的历史阶段,黄石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开始面临新的思考。

  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具备国际视野,在全球工业文化的背景下审视自身,探讨在世界文化遗产体系下讲好黄石工业遗产未来发展的故事。

  “遗址要有互动交流。”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希拉里·奥林奇认为,在保护基础上,工业遗址可通过博物馆等载体,进行创新性的展示展览活动,讲好“人的故事”。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李延祥提出,要做好历史研究,补齐黄石工业遗址生产活动的年代轴,将考古成果与历史教育结合起来,普及工业遗址知识。

  “要把工业遗产放在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体现城市丰富的工业遗产的文化遗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所所长李向东建议,要使工业遗产承载城市历史的信心,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感情需求,给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廖启鹏建议,梳理开采、冶炼、输出等全产业链内容,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广泛的社会参与,在未来,整合长江中游地区的矿冶遗址,构建以黄石为中心、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矿冶遗址网络体系。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研究要交给专家,利用和发展要交给市场。”国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设计所主任白春光表示,要根据区位、区域特点,走文旅结合的道路,有稳定的盈利模式,用取得的经济效益反哺工业遗产保护,实现长远发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志刚 通讯员 丁元拾 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