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武汉打造中国“桥”名片

2019-09-04 09:25:09|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从武汉出发,打造中国“桥”名片

  【编者按】

  地标,不仅是一种物理高度,更是一种精神高度。

  新中国70年,荆楚大地上崛起了一批令国人骄傲的中华新地标: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世界第一大坝——三峡大坝,缓解北方用水难题的世界壮举——南水北调工程……

  助力经济,造福民生。这些地标性工程、项目,重构区域甚至全国经济、地理格局,成为新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的一个个物理标志和精神标记,而为荆楚人民所自豪。

  忆峥嵘岁月,只争今朝。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兵分多路,采访这些工程项目的参与者,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回望时代的宏伟巨变,记录新中国的日新月异。

  今起,推出“中华大地上的荆楚地标”系列报道,献礼新中国70华诞。

  【地标名片】

  武汉长江大桥

  87岁的刘长元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在阳台上凝望车轮滚滚的武汉长江大桥。

  老人一辈子参建了30多座大桥,心中最不舍的还是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从中铁大桥局退休前,刘长元特意买了一套毗邻长江的房子。

  62年过去了,打通中国南北大通道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依然巍然挺立,每天通行火车约300趟、汽车约10万辆。

  尽管眼下长江上已建起了140余座大桥,但每次走过武汉长江大桥,刘长元由衷地自豪:看,领跑世界的中国桥梁从这里出发、闪亮的“中国桥”新名片从这里起步。

  一项技术创新,缩短工期两年

  找出当年建设的资料图和老照片,刘长元的思绪一下回到了1955年。“当时,我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中铁大桥局前身),参与武汉长江大桥桥墩建设。”老人清晰地记得,当时,长江两岸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口音的数万名建设者,虽然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劳动强度很大,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因长江上无桥,数千年来中国南北交通在此阻隔。清末起,京汉、粤汉铁路的火车开到长江边,不得不停下以轮船摆渡。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刚走出战争的新中国百废俱兴,迫切需要打通南北运输大通道,重建中国经济;武汉三镇被长江、汉江阻隔,人民出行非常不便,也迫切需要一条过江通道。

  在浩浩长江上建桥,这是亘古未有的壮举。武汉长江大桥项目,被纳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和苏联援华156个项目之一。

  经过5年筹备,1955年9月,承担着国家使命的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大桥设计为8个桥墩,是工程建设最难的部分,刘长元有幸与全国桥梁精英和苏联专家一起,共同建设桥墩。

  刘长元回忆,根据初步设计,桥墩建设采用世界桥梁建设惯用的气压沉箱基础,工人要到40米水深的江中作业,每次只能作业15分钟,不仅工期慢,对人的身体伤害也非常大。后来,在苏联专家西林的建议下,改为管柱钻孔基础。“这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在国际上是最先进的施工方法。”刘长元介绍,其原理是将空心管柱打入河床岩面,钻孔后注入混凝土,然后在表面上修筑承台及墩身,这样改水下施工为陆地施工,效率和安全水平大大提升。在苏联专家和中国桥梁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原计划4年零1个月完工的武汉长江大桥,实际仅用2年1个月便建成。

  中铁大桥局相关人士表示,这种工艺工法被掌握后,很快应用到南京长江大桥等一批桥梁建设上,并且不断完善、改进、创新,用于建设难度更大的跨江、跨海大桥。

  频频刷新纪录,打造“中国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957年10月15日,5万名群众走上桥头庆祝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此时,刘长元已被调往潼关建设另一座大桥,一个月后才返回武汉。“走上大桥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桥上走了3个来回。”和无数第一次走上武汉长江大桥的人一样,自豪地合照留影。即便退休多年,同事、同学聚会时,他总是被“吐槽”:“你小子真走运,一参加工作就参建了武汉长江大桥,捞了一个‘第一’。”

  载着旅客、载着各式货物商品,列车、汽车日夜不停穿过这座“新中国第一桥”。62年来,武汉长江大桥与后来修建的其他桥梁一起,将祖国大江南北紧紧地“系”在一起,助推着中国的繁荣与发展,成为荆楚大地上当之无愧的一张亮丽名片和中华地标。

  这的确成为刘长元人生最大的骄傲: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为中国桥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培育了一批种子人才。改革开放后,跨江、跨海大桥建设如火如荼,难度也远远高于武汉长江大桥,各路建桥大军不断比拼,追求更多“第一”。

  从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二桥到郑州黄河公铁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中铁大桥局在祖国的大江大河上建起一座座斜拉桥、悬索桥、拱桥,不断织密交通路网,造福人民群众;从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青岛海湾大桥到港珠澳大桥、平潭大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铁大桥局把中国跨海桥梁建设推向了崭新的高度,其规模之宏大、技术之复杂、设备之新颖、施工之先进,令世界惊叹。

  60多年来,中铁大桥局已建成了3000多座大桥,同时在建170多座大桥,不仅数量全球第一,而且桥梁跨度等技术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桥国家队,实现了中国桥梁建设从学习到追赶再到领跑的华丽转身。

  世界建桥看中国,中国建桥看武汉。

  如今,以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等企业为主的武汉建桥军团,不仅修建了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大桥,还在孟加拉国、马尔代夫、坦桑尼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修建了40余座大桥。目前,世界排名前十的跨海桥梁,中国占6座;世界排名前十的悬索桥,中国占6座;世界排名前十的斜拉桥,中国占7座;世界排名前十的拱桥,中国占7座……

  从武汉出发,“中国桥”已成为中国亮丽的世界新名片。作为新中国的标志性项目和奋进湖北、崛起中国的重要精神标志物,武汉长江大桥,它的地位无可替代。(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闯 通讯员 张静 刘佩娅 实习生 陈珏 陈佩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