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鄂州峒山村:望山见水忆乡愁

2019-07-22 09:21:19|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车行至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入口,13个字的大型木牌竖立路旁。

  2013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此视察并与村民代表座谈时,留下了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名言佳句。

  谆谆教导至今回响,满满期望犹在耳畔。峒山,一个数十年前从“寸水淹丈地”的湖田中垦殖而起的村落,正在守望绿水青山的传承中,见证新时期的艰辛奋斗和幸福生活……

  历经数代,日子越过越红火

  峒山村所在地的前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国营农场,土地广阔,河湖纵横,可耕种面积1.1万亩,人均3亩有余。

  88岁的李光刚是长港农场第一代职工。“解放前,我做过6年长工,1959年调到农场工作,一直忙到1986年退休。”他说,一家四代人在峒山居住,日子是一代比一代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年变化喜人。

  老两口有三儿三女,孙辈出了两位大学生,逢年过节全家人聚齐时,人多到要开“流水席”。“过去,家门口就是一大片湖。”76岁的陈当成所说的湖面,包括3公里外的李光刚家所在位置。

  陈家老屋位于峒山半腰,已有6代人在此居住。“解放前后,全家人靠捕鱼为生,水患无常,最苦时吃过树皮、树根。”陈当成对儿时村里发大水记忆犹新。

  农场建设,让陈当成家的日子越过越甜。2003年退休后,他在老屋开办小商铺,营业至今。“近些年,这里成了乡亲们唠家常的场所。”陈当成说,他的退休金每月有2000多元,加上医疗保险,生活无忧无虑。“现在,我家年收入8万多元,和几年前相比,翻一番还要拐个弯。”村民徐淑琪幸福感满满:不仅给儿子在城里购了房、买了车,还新添了一台收割机。

  立足土地,也能刨出“金疙瘩”

  2018年7月1日,峒山村村民黄明山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述说该村的巨变。6年前在会议室,他和李光刚一左一右坐在总书记身旁。“村里生态农业基地的规模大了,经营模式也多了,峒山葡萄园、西瓜基地、楚鱼香共享生态农庄……村民们的首选不再是外出打工,守着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土地就能刨出‘金疙瘩’。”在信中,黄明山一一细数。 

  峒山村党总支书记陈建军算了一笔账,村民把土地流转出去收租金,或者入股分红,既解放了劳动力,又可在家门口的产业基地务工,一年纯收入在3万元左右。

  2015年,黄明山的儿子黄伟在外闯荡多年后返乡创业,合伙成立“忆乡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先后投入400万元,共流转300多亩土地,年收入已达百万元以上。

  “选好品种,实施无公害种养,最终靠食材质量赢得市场。”黄伟一面展示与手机联网的基地监控系统,一面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和父母从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不同,我现在从事的是高度机械化的智慧农业。”

  经营规模化,种植特色化。这几年峒山村不断推出特色种植养殖品牌,从西甜瓜到葡萄,从大河蟹到小龙虾,均获成功。去年,村集体创收300多万元。

  以产业为支撑,让峒山村民增收致富有了源头活水。近年来,全村打造休闲、观光、采摘、垂钓、科普等体验农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带动安置村民就业500余人,人均纯收入突破1.8万元,19户46人脱贫。

  守山护水,“生态”成时髦热词

  “总书记来到我的老家,给我的乡亲留下话,留下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今,《峒山老家》成了峒山的村歌。“这几年,大伙说的越来越多的一个词就是‘生态’……”在写给总书记的信中,从村民不再烧秸秆,到港道清淤,再到新建垃圾压缩站,黄明山对家乡的生态之变深有感触。

  走进村民刘刚家的室内厕所,瓷砖包护的地面、墙面一尘不染。刘刚说,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水冲式厕所。

  2017年夏天,峒山村启动“厕所革命”,采取奖补的方式发动村民改厕入室。在此基础上,铺管网、建污水处理末端,做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美了。去年9月,峒山村被列为全国首批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示范村。“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产业导入,最终都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长港镇党委书记刘维平表示,总书记指明的道路,峒山村会一棒接一棒跑下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劲松 通讯员 黄朝晖 曹彦)

  蹲点手记

  让故土更有幸福感

  □ 戴劲松

  据《长港农场志》载,峒山村的“峒”原是木字旁的“桐”,只因在这片曾经“寸水淹丈地”的土地上,一座形似覆舟的山丘长满了桐树。据村里老人回忆,“十年九淹”使山丘成了逃难处,一字之改表达了他们朴素的寄托。

  新中国成立70年,修渠治水、围湖垦荒、美丽乡村建设、新社区改革……峒山村的日子一天天变好,村民们的幸福感一天天增强。记者多次走访,先后接触了几代峒山人,他们的共同感受是,水质变好了,山色变绿了,空气也清新了,“城里的亲戚都很羡慕”。所以,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故土自然能给予人们更多的幸福感。

  鄂州多年来致力于探索城乡均衡发展,从“统筹”到“一体化”,再到“融合”,峒山村正是其中典范。它见证的,是城市向农村反哺,转向城市与农村互联互动,进而共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鲜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