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十堰:山沟里崛起国际商用车都

2019-06-12 14:46:13|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十堰:山沟里崛起国际商用车都

图为:东风车起源张湾。(张湾区委宣传部供图)

十堰:山沟里崛起国际商用车都

图为:东风动力总成新工厂车间,张湾全力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视界网 刘涛 摄)

十堰:山沟里崛起国际商用车都

图为:东风十堰新基地奠基,让张湾再次阔步前行。(视界网 刘涛 摄)

  【编者按】

  1969年,秦巴深山中,二汽蹒跚起步,十堰建市。

  50年,民族汽车工业与这个城市一起生长、壮大。从“百十户居民,几家小商铺”的穷山沟,到城区人口超百万的现代车城;从EQ140到东风天龙、天锦,一代代载重卡车成就东风“中国第一、世界前三”。十堰,正向“现代汽车城、绿色生态市”阔步前行。

  主城区,主战场。张湾区与茅箭区先后因第二汽车制造厂的设立而设区,成为车城核心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以两区为主线采写“车城50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6月6日,十堰市张湾区红卫街道炉子沟村。

  山林苍翠,四野寂静。拐过弯弯绕绕的小街,72岁的赵辉久带我们来到一条背街山路。“当初,二汽开工典礼就在这儿。”那是1967年4月1日,赵辉久和家人早早起床,赶到会场时,山头都挤满了人。

  1969年,二汽大规模建设开始,在“开山炮”响起的地方建起24厂(动力设备厂)。“一条山沟一个厂。为了保密,20多个专业厂都用代号。”赵辉久被招工进厂,和10多万建设者一起,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用芦席棚、干打垒建起厂房,点着马灯,用榔头和台钳“敲”出汽车。

  2011年,24厂周边荒山经平整改造,建起十堰工业新区。“再回来转悠,都要认不出了。”赵辉久于2005年退休,住进山路尽头的安置小区,门前是宽阔笔直的发展大道,一辆辆贴着“双飞燕”标志的大卡车呼啸而过。

  半个世纪,十堰从穷山沟变身车都,关于汽车的记忆,历久弥新。

  马灯照亮张湾

  赵辉久记得,炉子沟有着大山深沟之中难得的连片土地:“千亩良田,金贵得很。”

  1969年初,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二汽最终落址。当年下半年,10万建设大军涌入,大规模建设开始。同年,十堰建市。

  刘荣德是在1970年进山的,第一印象是:“山沟里零星散落着一个个土坯房,房子的窗户很小,炊烟从草房顶的角缝间钻出来。”

  生产条件同样艰苦。厂房是芦席棚、干打垒,机器一开动,墙体就开裂。没有电,建设者点起马灯,在昏暗的灯光下搞研发。

  20多条山沟沟里,建起20多个专业厂,东西直线距离22.5公里,南北宽3.5公里。

  1970年国庆节,二汽生产的20多辆汽车被拉到武汉参加庆祝游行。车是手工拼凑的,几十名工人藏身主席台后,随时准备紧急抢修。

  到1972年,二汽一共生产不到200辆车,被调侃“看起来龇牙咧嘴,走起来摇头摆尾,停下来漏油漏水。”厂长饶斌提出:“生产准备工作要以调试为中心,保质量、上能力、打基础。”一些不能用的厂房推倒重来,不合理的设计被一项项改进,设备慢慢调试到位。二汽生产逐渐走上正轨。

  1975年10月,饶斌驾驶第一辆2.5吨卡车驶下生产线。后来,该车型被命名为EQ240,是我国第一代军车中的顶梁柱。

  乘东风扬帆起航

  刘荣德所在的49厂,主要生产发动机。1985年,他走上管理岗位,从生产科长到宣传部长、党办主任,1993年担任党委副书记,经历了二汽辉煌的年代。

  他回忆,1985年,二汽汽车产销量、上缴国家利润和税收,均占全国汽车企业的60%以上。

  作为二汽核心地域的张湾,也在高速发展。“近10万外来人口的涌入,必须有配套服务。豆腐社、理发社、竹器社、白铁社、服装社在张湾遍地开花,形成地方工业和服务业的雏形。”1984年,张湾建区,次年,赵克昌任区经贸局长。他回忆,二汽按照占地面积给予地方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计划,在设备技术转让、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巨大帮助,张湾地方工业迎来第一个春天。

  当时,张湾提出口号:依托二汽、服务二汽,发展地方经济。

  1993年,张湾建区第一个10年,实现社会总产值3.7亿元、工业产值2.31亿元,较10年前分别增长6.9倍、14.4倍。“区里企业‘吃不饱’,给东风公司打个电话就解决了。到市里开会,张湾干部总是坐在前排。”赵克昌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二汽年产15万辆卡车生产能力的形成,张湾地方企业发展到数百家,工业产值占十堰八成,“装配一辆车,从一颗螺丝帽,到发动机总成,不用出张湾。”

  城市建设方面,张湾同样走在全市前列。六堰广场、人民公园、二汽热电厂拔地而起,张湾人率先从山里人变成城市人。

  此时,张湾的口号是:依托东风、服务东风,走向世界!

  2003年,张湾建区第二个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5亿元、工业产值16亿元。

  痛苦涅槃后重生

  然而,一场寒潮,席卷而来。“没有高速公路和机场,交通闭塞,物流成本高,投资商都不愿来。”49厂原在花果街道头堰社区,刘荣德对当初厂房的狭窄、道路的拥挤记忆犹新,“出货只能在半夜,就一条马路,经常堵得水泄不通。”

  2003年和2006年,东风公司总部和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先后移师武汉。十堰遭遇重创,张湾首当其冲。

  一片“空城论”“废墟论”中,张湾人默默积蓄力量。

  2007年11月,张湾启动“二次创业”——低丘缓坡山地整理项目动工。十堰工业新区随之诞生,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核心区域15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一座城。

  2011年,49厂率先在工业新区开建动力总成新工厂。“老厂房昏暗,铁屑怎么清扫也弄不干净。新厂房就像客厅,车间里看不到几个人,都是流水线、智能化生产。”刘荣德2005年退休,新厂房让他感慨不已。

  当空间与交通的瓶颈被打破,张湾多年积累的人力资源、完整链条等产业优势凸显出来。

  同一年,东风公司“大商用车”战略全面推进,张湾是其核心板块——囊括了东风十堰新基地80%的资产、80%的税收和80%的员工,成为全国汽车产业链条最完整、集群优势最明显、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同时,张湾不满足于汽车“一条腿走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物流、商贸、乡村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从一元转为多元。

  2018年,张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9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747.7亿元,在全省105个县市区经济实力排行榜上列第20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向绿色生态发展方向前行。”区委书记刘宇飞介绍,张湾正从产业布局、科技创新、污染治理等方面入手,加快传统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汽车之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刘涛 徐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