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半蹲医生”马艳:蹲着离病人更近

2019-05-14 16:46:07|来源:长江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坚持蹲着为患者检查 “半蹲医生”马艳:蹲着离病人更近

“半蹲医生”马艳:蹲着离病人更近

4月29日,市一医院盘龙院区康复治疗中心,马艳察看患者身体恢复情况 长江日报记者苗剑 摄

  23岁的患者张鑫(化名)独立写下“谢谢”两个字。妈妈欣喜若狂:“感谢医生从未放弃。”

  张鑫一年前查出患有中枢性脑膜瘤,手术后原本活蹦乱跳的大小伙像一个咿呀学语的婴儿,不仅行动有障碍,连吞咽、写字、握笔这些基本动作都成了大问题。

  妈妈带着张鑫辗转来到位于盘龙城的武汉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简称康复中心)。从完全不能动弹,到可以提笔写字,一年多下来,眼看着儿子的点滴进步,妈妈看到了希望。

  在康复中心里,还有100多个家庭和张鑫妈妈一样在黑暗中守望希望。

  今年49岁的科室主任马艳是这场“持久战”中的灵魂人物。张鑫妈妈说,康复科的患者绝大多数都只能卧床或者坐轮椅,为了方便检查和交流,马艳总是半蹲着。

  “一次次蹲下来,是为了病人尽快站起来。”马艳无数次交班、查房、鼓励、宽慰,这些旁人觉得很平常的点滴,串联起张鑫们的希望之光。

  蹲着的时间比站着的时间长

  “现在还发烧吗?”“咳嗽有没有好些?”“感觉右腿更有力了,要加油啊!”

  每周一上午的查房时间,是康复中心主任马艳说话最多的时候。这个个子瘦小,声音温柔的女医生,在挨个询问患者身体状况和康复进展的时候,总会半蹲在地上,为他们耐心检查。

  “我们的病人比较特殊,多为脑瘫、中风、偏瘫患者。许多人都需要乘坐轮椅,下肢需要经过长时间锻炼才能恢复。”治疗时马艳经常一蹲就是几十分钟,家属过意不去,推把椅子让她坐着,都被她婉拒。

  “这样和病人离得更近些。”马艳说,蹲着比坐着离患者踝膝关节和腿部更近,观察时看得更清楚,治疗时效果更好。另外,患者在康复治疗时通常或躺或坐,医生蹲下身子更能让患者感觉自己被尊重。

  有些患者家属,刚刚来时叫不出马艳的名字,夸她时总是说“那个老是半蹲着的医生……”久而久之“半蹲医生”成了马艳在病人家属口中的“昵称”。

  “马阿姨”陪小病人打“怪兽”

  “好的康复治疗一定要保证病人和家属情绪健康。”马艳常常叮嘱科室医生,康复治疗讲究“话疗”和“心疗”,一些患者因长期卧床或者康复进展缓慢,容易陷入抑郁状态,家属也因不堪重负的照顾任务偶有厌烦情绪,这时医护人员需要在中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两年前,8岁的武汉女孩可可查出患有颅内血管瘤,手术后留下偏瘫后遗症,右手无法握住物品,每迈一步右脚就会不自觉地晃个圈。2017年6月1日,可可与妈妈来到盘龙院区做康复。

  马艳专门向同龄的孩子“求教”,找到孩子都喜欢的英雄人物奥特曼。治疗时她告诉可可:“我们向英雄奥特曼学习,马阿姨和你一起打‘怪兽’。”

  孩子的右手握不住筷子,治疗时马艳也假装“握不住”,和可可一起比赛谁握的时间长。从最初握住筷子3秒钟,到顺利夹起一颗芸豆,准确放入盒子里,马阿姨陪伴可可打了23个月的“怪兽”。今年9月,她将重返校园,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成长。

  “半蹲医生”24小时待命

  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医生们的朋友圈里,马艳是出了名的“拼命三娘”。

  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盘龙院区,距离马艳的家有30多公里,驱车最快也要40分钟。马艳到盘龙院区上班的“标准”打卡时间是7时10分。担任康复医学科主任4年以来,参加7时30分的早班医生、治疗师的交班会,已经成了她的工作习惯。

  盘龙院区开放病床有92张,每位患者病情变化细节她都门清。 “她在心里给每个病人都建了档案。”最让科室年轻医生佩服的是马艳的“超强大脑”,即使病人离院一年再回来复诊,马主任还能准确说出病人的情况。

  马艳的“超强大脑”源于她还有一个“非标准”工作打卡时间:24小时随时待命。让她和患者在一起的时间格外长。

  去年一天凌晨3时,马艳在睡梦中接到一个电话,“一名患者因过量食物返流被吸入肺内,引发了急性呼吸衰竭”。马艳赶回医院参加抢救。刚刚回家,接到病人的求助电话又马上往医院赶,这是马艳的工作常态。

  在马艳的带领下,24小时手机不关机,时刻待命成为了康复中心60位医护人员不成文的铁律。(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王恺凝 通讯员严睿 童天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