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外籍友人展现“每天不一样”的武汉

2018-12-26 10:41:40|来源:长江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中国日报》发布2018武汉城市表情向全球推介武汉 外籍友人展现“每天不一样”的武汉

外籍友人展现“每天不一样”的武汉

帕达拍摄的长江主轴

外籍友人展现“每天不一样”的武汉

高飞拍摄的四新北路立交桥

外籍友人展现“每天不一样”的武汉

马特拍摄的武汉商务区地铁站

  12月26日,《中国日报》推出2018武汉城市表情连通版英文报道,向全球推介武汉。报道介绍了2018年在筹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背景下,武汉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化水平的作为。报道配发的10张图片,均由4位生活在武汉的外籍友人拍摄,他们向全球读者展示武汉的城市变化,分享了在武汉“每天不一样”的生活。

  4位长住武汉的外籍友人接受采访,分享了他们在武汉经历的科技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城市面貌提升和对外开放程度扩大。他们以自己的作品为代表,介绍了外国人眼中最能代表武汉的城市瞬间。

  伊朗人帕达:在汉5年见证城市各方面变化

  版面主打照片中,货轮行驶在宽阔的长江江面,不远处的武汉最高楼绿地中心正在建设中。这张照片由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伊朗人帕达拍摄,他发布在海外社交网站Instagram上,获得1385个“赞”。

  帕达在武汉生活了5年,见证了城市各方面的变化。他在访谈中说:“‘武汉不一样’不只是一句口号,能真实感受到进步每天都在发生。”帕达以《中国日报》上刊登的他拍摄的户部巷照片举例说:“每户商贩都有二维码,扫码付款非常方便。现在武汉的留学生都在用微信和支付宝付款。”帕达印象最深的是武汉作为无现金城市,在公交车上覆盖了扫码支付,这是他在中国其他城市没有见到的。

  俄罗斯人高飞:周末每天拍摄量超千张

  俄罗斯人高飞曾是大学里的网络技术管理员,为了圆儿时的中国梦,他辞去工作来到中南民族大学学习汉语。

  高飞为《中国日报》拍摄的照片中,记录了武汉生活的丰富性:涂装军运会吉祥物兵兵的中欧(武汉)班列发车驶向德国,从高空俯瞰形似梅花图案的四新北路立交桥,知音号上市民吹着江风欣赏乐队演奏……

  高飞说:“记录城市的新变化成了我的职责。”每到周末,高飞一一拜访近期新闻中看到的新竣工建筑或大型赛事活动,一天拍摄量超过1000张。

  孟加拉人沙里夫:记录在汉留学生倾城时光

  沙里夫是一位有15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媒体人,曾在新华社孟加拉分社工作。2016年,他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深造,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武汉的外籍人士。华中科技大学有2285名留学生,他们中许多人找到沙里夫记录获得学位的幸福时刻。

  沙里夫的相机里,外国友人在武汉过得就像我们的老少邻居,在东湖绿道骑自行车,在樱花林中赏花……最国际化的场景出现在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国际文化节上,各国学生换上民族服饰,用特色歌舞展示各国文化,现场制作家乡特色小吃。

  英国人马特:计划拍遍武汉所有地铁站

  在英国人马特的镜头中,武汉是一座科幻的未来都市。《中国日报》刊登了他的两张照片:长江大桥上的车流轨迹拉出缕缕银线,把大桥变成银河;武汉商务区地铁站蓝色的穹顶在高楼映衬下宛如太空站。

  马特说:“我喜欢在晚上借用城市的灯光拍摄,因为灯光最能凸显武汉现代化的一面。”在他看来,武汉的地铁站设计前卫,候车大厅开阔且富有艺术气息,很适合拍出有设计感的照片。马特说:“我的目标是拍遍全市所有的地铁站,不过实施起来有难度,因为武汉的地铁建设速度太快了,每年都有两三条新线路通车。”(长江日报记者刘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