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重建工程总设计师向欣然:一座楼让武汉人记得住乡愁
原标题:1978年,湖北重建黄鹤楼,一座楼,让武汉人记得住乡愁
图为:向欣然与他设计的黄鹤楼。(视界网 宁叶子 摄)
黄鹤楼天下闻名,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有1795年历史,期间屡次被毁又屡次重建。它不仅留下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佳作,也见证了荆楚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
1978年,黄鹤楼重建工作启动,1985年,黄鹤楼建成并对外开放。原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向欣然,是黄鹤楼重建工程的总设计师。他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系列积极影响,重建的黄鹤楼很可能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老省长拍板:就用这个方案
8月28日,记者在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见到78岁的向欣然。虽然早已退休,但他仍经常参加与黄鹤楼有关的活动。
现在蛇山上的黄鹤楼,是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高五层、攒尖顶、四望如一、层层飞檐,具有清代黄鹤楼的基因,但又有显著区别。
“其实早在1975年,武汉市就着手重建黄鹤楼。到1977年已经做好了设计方案,也是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向欣然回忆。这个时候,突然有人提出,清政府1868年重建黄鹤楼,目的是为庆祝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新建的黄鹤楼再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不妥。
“清代黄鹤楼留有照片,其图案曾广泛用于海报、商标,在老一辈武汉人印象中,黄鹤楼就该是那个样子。”向欣然说,要重现百姓记忆中的黄鹤楼,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是最合适的。但在那个年代,思想相对僵化,人人都害怕被贴上“不讲政治”的标签,重建计划一度暂停。
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刊发,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人们从深处打破观念上的藩篱,冲破思想的枷锁。也是在197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重启黄鹤楼重建工作,开始征集黄鹤楼重建方案。
“当时征集了20多个方案,设计五花八门,像什么的都有,就是不像黄鹤楼。”向欣然说。但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人心,重建工作的决策也不断走上正轨。1980年2月,时任湖北省省长的韩宁夫在最后一次方案评审会上问他:“重建的黄鹤楼会跟你的设计图一样好看吗?”向欣然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老省长最终拍板:就用这个方案重建黄鹤楼。
黄鹤楼上建餐厅?坚决不行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建工程正式动工。在黄鹤楼重建施工的过程中,让向欣然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社会风气的转变。
“文革”时期,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受尽屈辱。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根本方针。
向欣然在黄鹤楼重建时,明显感受到大家对科学、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当时武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很关心黄鹤楼重建,但他们没有对重建工作指手画脚、横加干涉,而是充分听取并采纳专家的合理建议,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实际上,黄鹤楼的功能是什么,在当时有很多不同意见。有人提出,黄鹤楼建成后应当作为一座博物馆,陈列展示湖北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还有人提出,要在黄鹤楼的五楼修建高档餐厅,对外国游客开放以赚取外汇。向欣然认为它应该用来展现黄鹤楼历史文化、体现它千余年的历史深度。
顶着重重压力,坚持自己的看法。向欣然说:“黄鹤楼必须展示历史上的黄鹤楼文化,要成为黄鹤楼诗词、传说、楹联、书画、碑刻的载体。”好在这一主张得到领导支持,使得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建筑施工设计、室内设计、公园总体规划以及园林景观设计……150张设计图纸基本手绘,由于过度劳累,向欣然体重急剧下降。
1985年6月11日,黄鹤楼建成对外开放。当时互联网还未普及,但黄鹤楼建成的消息还是迅速传遍世界,并引起巨大反响。
“那时有不少武汉籍海外华人来信表达内心的激动。黄鹤楼重建,不仅恢复了武汉的城市地标,同时也让武汉人的乡愁有了寄托,凝聚起了海内外武汉人的感情。”几十年来,世人对重建的黄鹤楼给予了高度评价,让向欣然十分欣慰。
搞不好黄鹤楼,我去跳长江!
重建黄鹤楼主楼,需要600万元人民币。而那时中国经济还很困难,出于成本考虑,有人反对重建。即便重建开始,也有专家不看好黄鹤楼的前景,认为30年也收不回这笔投资。向欣然认为,他们低估了黄鹤楼的经济价值,也低估了湖北的发展速度。
在重建黄鹤楼的一次协调会上,有领导问向欣然:你能把黄鹤楼搞好吗?向欣然答:搞不好黄鹤楼,我去跳长江!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1985年是全面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第一年。这一年4月,湖北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确定了坚持改革开放、搞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调。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后,湖北进入发展快车道。2017年,湖北GDP位居全国第七位。
“黄鹤楼建成开放后,黄鹤楼公园建设仍在继续。”向欣然告诉记者,黄鹤楼建成后,他还设计建造了南楼、白云阁、搁笔亭、涌月台、跨鹤亭等一系列人文景点以及建筑,到2000年,向欣然退休前完成了黄鹤楼公园最后一个大型景点——吉祥钟。这时,黄鹤楼创造的经济效益不仅早就收回了当时的投资,还为公园后续建设持续提供了资金支持。
到2005年,黄鹤楼累计门票总收入达4亿元。高铁开通后,黄鹤楼更成为湖北旅游的风向标。2010年,黄鹤楼公园接待游客超过172万人次,年收入首次破亿,成为大武汉最具地标性的旅游名片和对外开放的窗口。2017年,黄鹤楼游客量达340万人次,高峰时一天接待游客将近5万人次。2018年初,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来到黄鹤楼,并在西平台观看了京剧表演《美猴王贺新春》。
作为“天下江山第一名楼”和“江南名楼”,黄鹤楼已成为武汉一张亮眼的名片,自重建以来共接待游客近亿人次。历史和现实相互映照,黄鹤楼早已走进武汉人的心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能参加黄鹤楼的重建,是我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向欣然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一苇 通讯员 蔡菁)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