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湖北省率先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2018-09-29 09:49:19|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赵佳雯

湖北省率先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图为: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陶慧芬陪同中国残联康复部胡向阳主任到湖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调研

湖北省率先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图为:香港理工大学、省康复中心专家教授到咸宁市开展残疾儿童融合教育技术指导

湖北省率先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图为:鄂州市残联联合华仁康复医院开展残疾儿童家长心理讲座

湖北省率先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图为:宜昌7岁以上残疾儿童开展活动

  根据《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有关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2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湖北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保障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力争到2025年,健全和完善湖北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让残疾儿童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总体要求

  建立健全与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为残疾儿童接受基本康复服务提供制度性保障。

  (一)坚持政府主导,应救尽救。各级政府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口素质、保障残疾儿童生存与发展权利的高度,充分认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重要意义;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应救尽救,全面覆盖,保障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得到基本康复服务。

  (二)坚持整合资源,统筹规划。采取残疾儿童康复专项救助、基本医保报销、家庭合理负担、相关部门政策有效衔接的办法,统筹资金,解决残疾儿童康复需求。

  (三)坚持需求导向,标准适度,服务可及。将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残疾儿童提供医疗、康复训练、教育、辅助器具适配、社会融合等多学科领域的系统康复服务。图书馆、体育馆、公园等公共场所应当接纳残疾儿童参与社会生活,并为残疾儿童融入社会生活创造和改善环境条件。政府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服务。

  (四)坚持责任共担,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积极发挥家庭、社会、政府作用,形成家庭善尽责任,社会广泛参与,政府兜底保障的责任共担格局。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纳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管之下,建立和完善公正规范的康复救助机制,加强绩效考评,提高制度运行效率。

  三、主要内容

  (一)救助对象。具有湖北户籍(含持港澳台居民居住证),0-10岁,诊断明确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儿童身体状况稳定,有康复意愿且家庭成员配合。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具体认定办法,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

  有条件的地方可放宽救助对象年龄和救助范围。

  (二)救助内容。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手术、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服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根据本地实际,确定具体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项目。

  (三)救助标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财力状况、保障对象数量、残疾类别等,分类确定康复救助基本服务项目的经费保障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本地救助制度确定的救助对象范围、内容、标准不低于现有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和政策的相应范围、内容和标准。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支出:

  1.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医疗康复费用。

  2.在康复机构接受医疗、康复、教育、辅助器具、社会融合活动等服务产生的直接支出。

  3.用于适配残疾儿童康复所需的各类普及型辅助器具。

  4.用于控制致残疾病而需长期服用的特殊食品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以外的药品。

  5.本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规定的其他支出。(四)救助方式与康复安置。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为残疾儿童提供形式多样、标准规范、程序简单、就近方便、公开透明的康复服务。

  残疾儿童康复安置渠道包括:

  1.残联、卫健、教育、民政等部门所属的公益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专业组织设立的康复机构,授权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和康复救助。

  2.通过政府招标,购买社会化康复服务,转介残疾儿童享受中标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

  3.经县级残联同意,残疾儿童在异地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按本级救助标准补贴所产生的康复费用。

  (五)政策衔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要与公共卫生服务、义务教育、社会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相对接。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具体的政策衔接办法,统筹解决残疾儿童康复费用和康复期间家庭生活困难等问题。

  四、救助流程

  (一)自愿申请。本着自愿原则,残疾儿童监护人(照顾人、委托人)携带残疾儿童户口本、有效诊断证明材料(县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向户籍所在县级残联提出申请。

  (二)审核确定。县级残联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申请资料进行审核,确定受助对象、受助项目、救助标准、康复安置机构和救助经费补贴方式,并及时向监护人(照顾人、委托人)反馈。

  (三)实施救助。申请救助的残疾儿童监护人(照顾人、委托人)可自主选择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定点康复机构由县级以上残联组织会同卫生健康、教育、民政、人社等部门按照公开择优原则选择确定。

  1.县级残联通知并组织残疾儿童到本地确定的定点康复机构,签订康复服务协议,由康复机构组织实施康复服务。

  2.选择异地确定的定点康复机构的残疾儿童,由县级残联审批同意并提供转介服务。

  (四)经费结算。在本地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发生的费用,经县级残联组织审核后,商同级财政部门确定结算周期,与定点康复机构直接结算;经县级残联组织审核同意在异地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发生的费用,由县级残联组织商同级财政部门明确结算办法。

  (五)检查评估。当地政府应组织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救助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成立湖北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设领导小组。地方政府要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列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督导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按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1.残联组织。按照本级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做好当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组织实施。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筛查掌握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联合相关部门,按照就近就便、公开择优原则,筛选确定为残疾儿童提供服务的定点康复机构,共同履行对康复机构的监管责任。

  2.教育部门。要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加强残疾儿童康复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在教育系统各类评先评优、表彰奖励和职务评聘中,要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

  3.民政部门。要落实好社会救助政策,保障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康复期间的基本生活。对其他生活困难确需救助的,可予以临时救助。

  4.财政部门。要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统筹使用上级拨付的残疾儿童康复经费和本级经费。

  5.人社部门。要按规定将残疾儿童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根据残疾儿童医疗康复需求,逐步增设报销项目,提高报销比例,简化报销程序。探索将残疾儿童门诊医疗康复费用列入医保报销范围,将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视同分级转介的一类医疗单位,落实同等报销比例等优惠措施。

  6.卫健部门。要依托卫健系统建立残疾儿童筛查、登记、报告制度,与同级残联实行信息共享。推动康复医学诊断标准、评估量表和应用技术规程的研发与推广工作,逐步推行康复医学与残疾预防的有效对接。

  7.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康复机构登记,做好康复机构监督管理和信用信息公示工作。

  8.扶贫部门。要将残疾儿童康复纳入精准扶贫和健康扶贫重点内容,确保相关政策向贫困残疾儿童倾斜,加大贫困残疾儿童的兜底保障力度,对建档立卡的残疾儿童家庭予以精准帮扶。

  (二)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地方政府要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能力建设,将康复机构设置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举办康复机构,逐步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残疾人康复中心为主体,医疗卫生单位为技术支撑,社会康复机构共同参与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儿童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和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搭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促进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重视残疾儿童家长的康复技术培训和对家长的心理支持服务,提升残疾儿童家庭康复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监督管理。地方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监督管理责任。政府有关部门和残联要完善监管制度,对救助对象、康复机构实行动态复核、动态监管。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发生挤占、挪用、套取等违纪违法现象。对出具虚假材料骗取康复救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开,充分接受社会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对绩效评估未达到协议要求的康复机构,要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取消其参与政府招投标资格或康复定点机构资格。

  (四)加强社会动员和政策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残疾儿童康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中来,为残疾儿童参与、融入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的无障碍环境。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自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湖北省残联要会同相关部门督促指导各地做好贯彻落实各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重大情况向湖北省政府报告。湖北省政府将适时组织专项督查。

  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残疾人健康,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提出,“研究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提出,“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逐步实现0-6岁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免费得到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

  2016年,《“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国发〔2016〕47号)提出,“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2017年,《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逐步实现0-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免费得到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

  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20号),规定:“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自2018年10月1日起全面实施。”

  据此,省政府制定了《湖北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湖北省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状况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湖北省0-10岁残疾儿童约有10.5万。

  儿童期是康复的黄金时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多数残疾儿童能显著改善功能,不仅可以减轻家庭经济、精神负担,更能正常上学就业,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湖北省从2010年实施湖北省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至2016年实现了对五类(聋儿、脑瘫、智障、孤独症、苯丙)0-6岁残疾儿童的应救尽救,是全国较早开展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并较早实现了应救尽救的省份;每年救助儿童数从2000多人增至每年6000多人,救助标准从每人每年4000多元提高至每人每年1.58万元;省级财政投入从每年1000多万元增至每年5000多万元(2016年起每年5117万元)。

  工程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工程开始之初时任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省政府督查室多次督导;省卫生、民政、财政、计生、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各地政府也将该工程列为当地的民生工程、福祉工程、为民办实事工程。工程带动了政府投入,各级财政都筹措落实了配套资金,并落实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的政策,促进了残疾儿童康复保障政策的完善;基层残联建起了一批综合康复服务机构,民营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蓬勃发展,并建立起一支康复人才队伍,康复技术得到推广与发展,促进了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省0-6岁残疾儿童康复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受助残疾儿童减轻了残疾障碍和恢复了部分功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了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我省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仍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康复机构、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服务理念滞后,规范化、专业化程度不高;标准规范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筛查、诊断、康复有效衔接不足;保障制度不完善,非医疗康复项目难以纳入医保,医疗康复项目补偿有限;不少残疾儿童家庭因残致贫致困等问题。特别是6岁以后的残疾儿童因为没有项目的支持,很多原本得到改善的儿童放弃了进一步康复,导致已恢复的功能停滞或退缩。《湖北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出台将极大的改善上述问题,进一步保障残疾儿童的健康与发展权益。

  《湖北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政策解读

  依据:一是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的精神和要求为基本依据。二是我省现有的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在起草救助制度时,根据国家救助意见进行对标检查,原则上我省现有的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上没有限制条件的,采用我省政策规定。例如,在“救助对象”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方面,我省现有救助政策未设此类限制条件,因此,起草的救助制度中采用我省现有救助政策的有关规定。三是全省基层已实施的相关救助政策,例如武汉市已实施0-14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黄石、孝感、荆州、仙桃等地也将救助年龄扩展至14岁。

  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内容、救助流程、工作要求等5个部分的内容。

  在救助对象方面,规定了年龄、类别和应具备的条件。与《意见》比,我省将救助对象界定为0-10岁,扩大了救助范围,解决了6-10岁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同时,提出了有条件的地方可放宽救助对象年龄和救助范围。

  在救助内容方面,规定为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手术、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服务,由地方政府确定具体救助服务项目。

  在救助标准方面,规定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确定具体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且确保不低于现有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和政策的标准。

  在救助方式和康复安置方面,要求由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明确具体救助方式和康复安置渠道。

  在政策衔接方面,要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要与公共卫生服务、义务教育、社会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相对接。

  在救助流程方面,规定了对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需按照自愿申请、审核确定、实施救助、经费结算、检查评估等工作流程。

  在工作要求方面,强调地方政府负责制,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省残联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重大情况向省政府报告。

  《湖北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亮点

  (一)强调要建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格局,明确“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了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

  (二)救助对象方面:

  1.湖北省将符合年龄段的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全部纳入救助范围。

  2.湖北省救助对象界定为0-10岁,较国家规定扩大了救助对象年龄范围。

  (三)救助内容:

  除提供手术、辅具、康复训练外,强调教育、社会融合。0-6岁残疾儿童以康复为主,7-10岁残疾儿童以教育为主,康复为辅,强调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四)对救助经费的支出作出了具体规定,主要用于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医疗康复费用、在康复机构接受医疗、康复、教育、辅助器具、社会融合活动等服务产生的直接支出、适宜的残疾儿童康复所需的普及型辅助器具、为控制致残疾病需长期服用的特殊食品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以外的药品等5个方面。

  (五)强调家庭责任与对家长的支持。家长自愿申请项目,自由选择定点康复机构。同时,要加强对家长康复知识、适宜技术的培训,以及给予家长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