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湖北:“九省通衢”畅通中部大通道
2024-12-23 09:33:13来源:湖北日报编辑:高钰姗责编:魏寒冰

  年终岁末,湖北交通精彩发力。

  12月,天河机场迎来今年第3000万名旅客,荆荆高铁开通运营,京港澳改扩建工程汉江特大桥合龙……联结东西、承接南北,“九省通衢”湖北,正在成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有力支撑。

  省内省际大通道全面“上新”

  今年,湖北交通亮点频频。

  全省实现“市市通高铁”,17个地市州迈进2小时高铁生活圈——

  12月17日21时50分,在汉口站,荆门籍舞蹈培训老师王芳第一次坐荆荆高铁回家。随着荆荆高铁开通,回家的时间一下子从4个小时压缩至1.5小时,让她感觉家更近了。荆荆高铁通车,使湖北成为全国第8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全省17个地市州迈向2小时高铁生活圈。

  天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率先在中部突破3000万人次,花湖国际机场年度货邮吞吐量增速全国第一——

  通过T2航站楼、第三跑道、旅客服务综合体等建设,武汉天河机场在中部率先闯关,年旅客吞吐量重返中部第一;花湖国际机场累计货邮吞吐量突破120万吨,货运航线达到83条,年度货邮吞吐量跃居全国第5,增速全国第一。

  总里程即将突破8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加速扩容提质,畅通中国中部大通道——

  随着沪渝、京港澳、福银、二广等17个、1511公里国家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成,湖北省将实现纵横向省际大通道及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八车道高速公路联通;省域内国家高速公路主线今年底全面贯通,“九纵五横四环”高速公路骨架网基本形成。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统计,截至11月底,湖北今年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843.8亿元,同比增长8.8%,继续稳居全国交通投资总额第3位、中部第1,增速全国第6、中部第1。

  “123出行交通圈”推涨百姓幸福感

  动动手指,刷码乘车,周末约同学坐快线游玩已成时尚。在20岁的黄石大学生王梦慧的眼中,“新城快线”是亲民便捷的象征。

  1月24日,武鄂黄黄都市圈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新城快线”列车开行,武汉至黄冈西、大冶北等圈内城市实现班次密、速度快、票价优的“轨道公交化”,为同城化发展、沿线群众出行带来更多利好。最新统计显示,“新城快线”已发送旅客超百万人次。

  “铁水公空”升级,改变的不仅是旅行时间,更是人们的时空观和幸福指数。

  行驶在武汉至鄂州的高新大道上,崭新的双向八车道还加上两股辅道,司机李军感慨两市之间“无感通行”。

  武鄂黄黄三横三纵快速道路系统全长422公里,改造里程371公里,总投资404亿元,在全国13个国家级都市圈快速道路系统中,同期建设规模最大。17条武鄂黄黄快速路品质提升工程如期实现“一年贯通目标”。

  国产大飞机C919牵起武汉与北京、武汉与上海。“大飞机很宽敞、很舒适。”经常前往北京出差的黄女士决定,将国产大飞机作为出行首选。

  目前,湖北已基本形成“123出行交通圈”,即武汉都市圈1小时通勤,省内城市群中心城市间1小时互通;武汉与周边城市群之间、省内城市群之间2小时通达;武汉与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可达。

  国际直航航线加速与全球链接

  12月16日9时,华航汉亚2货轮从日本东京港入境武汉阳逻港,这是武汉阳逻港今年第100艘出入境船舶。阳逻港实现连续五年出入境船舶数量位居长江中上游首位。

  半个多月前,装载淡绿色MHP(镍湿法冶炼中间品粗制氢氧化镍)的货轮,从印尼拉博塔港驶入阳逻港,这是长江中游首条散杂货国际班轮航线。改为直航武汉阳逻港后,企业节省时间成本近一周。

  更多国际直航航线的开通,为湖北、武汉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贡献力量。

  今年以来,湖北加速与全球硬联通。

  中欧班列(武汉)奔出56条湖北对欧铁路贸易大通道,东风汽车、长飞光纤等优质“湖北造”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

  中欧班列进口商品保税店“开进”汉口火车站。“品类很丰富,价格也比较实惠,从几十元到上百元,应有尽有。”两位“00后”旅客告诉记者,利用候车时间逛一逛法国、德国的化妆品,让她们觉得很满足。

  “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每天都在花湖国际机场上演。

  今年秋天,安徽的大闸蟹选择从合肥先飞到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再从这里转运至全国。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依托丰富的航线网络,架起一座座高效的“空中桥梁”,让全国各地的杨梅、荔枝、樱桃等“鲜货”坐上专线航班,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了“今日下单,次日享用”的幸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胡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