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黄冈团风牛车河环库乡村振兴产业公路,东岳花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打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这里不仅路好,两旁的景色宜人,沿途还有很多好玩的项目,让人流连忘返。”顺着团风牛车河环库路缓缓驶来,一辆旅游大巴车停在月季花绽放的月亮湾露营基地。来自鄂州的伊娃带着50多个做婚纱摄影的同事,来这里户外团建。
这是湖北黄冈建设的多彩旅游路之一。4月28日,交通运输部将在黄冈举办最美自驾路经验交流会,推广该市多彩旅游路建设经验。
大力实施美丽湖北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近年来,在湖北省交通运输厅部署指导下,黄冈市以多彩旅游路作为旅游出圈的重要抓手,整合公路沿线要素资源,带动旅游民宿、美食村、研学旅行、康养旅居、户外运动等农文旅新业态,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目前,该市已建成多彩旅游路示范线路超千公里。
由路串景
美丽公路成游客打卡地
4月20日起,麻城龟峰山景区10万亩古杜鹃进入盛花期,在湖北省第一条直通景区大门的高速公路——沪蓉高速龟峰山支线连通景区的旅游公路上,游客们正排队进入园区。
整个山峦被红地毯般的杜鹃花所覆盖,变成一片红色的海洋,盘旋的公路也融入美景。这让摄影爱好者赵广亮忍不住升起无人机,航拍掩映在花海中的蜿蜒美丽公路。
麻城农村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党总支委员、养护中心主任罗义介绍,通过对园区内17.6公里的旅游公路提档升级,设计醒目的LOGO,安装安全标识,画好道路标线,让路成景,旅游人气更加旺。
如今,在革命老区黄冈,一条条色彩斑斓、通畅便捷、标识醒目、配套齐全的多彩旅游路,吸引了众多游客。
由路串景。比如,欣赏了龟峰山的杜鹃花,游客还可沿着麻城多彩旅游公路去五脑山景区。这条路配套完善,沿线有绿化带、标识牌、格栅廊架、跨河栈桥及林中栈道,行走在路上,可触、可视、可听、可嗅、可感青山绿水和鸟语花香,被村民们称为“五感绿道”。
何为多彩旅游路?黄冈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解释,以美丽国省道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提升等专项行动为载体,采用“基因红、发展绿、人文黄、魅力蓝”为底色,辅之以其他色彩作为辅助色。为此,该局制定《黄冈市多彩旅游路建设指南》,计划用最美公路串联最美风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强县工程、服务乡村振兴。
以路为媒
黄冈风物走出深山
黄冈多彩旅游路不仅是连接景点的通道,更是一条充满惊喜的体验之路。
走进英山县毕昇纪念园,《遇见毕昇》系列文化小剧,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望,好评如潮。黄州区环库多彩旅游路,串起沿途乐渔迎宾、樱花漫堤、农夫果园、开心农场、渔歌唱晚、幸福怡景、飞鸿滑草、鱼博馆等多处网红打卡景观。黄梅县将多彩旅游路与戏曲文化相结合,在东山问梅村、五祖寺、玫瑰园漂流等景区沿线围墙上绘出黄梅戏壁画,实现黄梅旅游“一张图”。
让交通围着旅游转,公路环绕景区建。蕲春县将历史文化、健康康养、非遗陶艺、生态旅游等资源串点成线、串点成链,有效丰富了旅游供给,让一日游变多日游。高品质民宿星罗棋布,古朴雅致的建筑风格与周边山水田园相映成趣,为游客提供诗意栖居的休憩之所。
流量变留量。在多彩旅游路两边,分布着各种网红特色美食店,黄州烧梅、罗田板栗、麻城鱼面等地方美食琳琅满目,让游客在品味中感受黄冈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店、特色文化剧场等设施,让游客在欣赏美景之余,还能深度参与、体验黄冈的地方艺术与民俗活动,丰富旅游内涵。
黄冈多彩旅游路沿线业态创新、功能升级、产业转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和推动全市旅游业突破性发展,吸引广大游客走进来、旅游消费留下来、黄冈物产推出去。
因路而兴
绘出产业富民新图景
在红安多彩旅游路上,红色交通驿站对面便是秦基伟故居。“公路提档升级后,游客来这里更方便了,我们开了红军饭堂、土特产店以及民宿,饭堂最高峰可以达到十几桌。”盐店河村党支部书记秦文彬说。
团风县牛车河环库路,吸引了运瑞投资有限公司的目光。该公司与团风县签约建设多彩乡韵户外文旅康养基地项目,打造全国首个骑行主题休闲景区。同时,建设环牛车河、大崎山骑行路线,打造鄂东最大的集骑行、户外、酒店、民宿、垂钓、旅游、自行车文化、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为一体的骑行主题乡村旅游胜地。
黄冈各地正依托多彩旅游路,提档升级旅游公路,增设旅游标志标牌,增建交通驿站、候车亭和司机之家等,增开旅游公交专线,整合资源提升路域环境,引导沿线打造标志性特色美食、建设高品质民宿、开发标志性文创产品、打造标志性文化剧场、发展农文旅深度融合业态,为全域旅游建起了“美丽骨架”。
黄冈多彩旅游路的建设,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乡镇结合自身特色,积极融入旅游路发展规划,如麻城、英山、浠水、罗田等地通过概念性规划设计、供应链重塑、全业态整合、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业态及文化植入等举措,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美丽乡村。
这些乡村依托多彩旅游路,大力发展田园观光、采摘体验、民俗文化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农文旅融合业态,实现“旅游+农业”“旅游+文化”的深度互动,有效提升了乡村经济活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潘庆芳 赵超 夏彬)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