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15天的政策。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试行单方面免签是“为进一步促进中外人员往来,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无论是对经贸往来的促进,还是对文旅资源链接的加强,这项开放新政无疑代表了商界和民间一部分群体的期盼。国家移民管理局12月2日公布数据显示,六国入境免签首日就有2029人次“丝滑”入境,其中,马来西亚籍人员免签入境人次过半数,法国是人数增幅最大国家。
湖北-北欧(欧洲)经贸合作洽谈活动开幕式 供图 湖北省商务厅
对比2023中国外资统计公报数据,试免签的六国中,荷兰、德国、马来西亚、法国位列中国2022年主要投资来源地前15位。与此同时,六国中欧盟5国更与湖北经贸往来频繁。11月,在湖北武汉举行的相关经贸合作活动中,湖北与欧洲国家完成24项重点项目签约,投资额超过600亿元。
以德国为例,近年来,湖北与德国经贸合作成果频出,100余家德资企业扎根湖北,一批湖北企业也依托德国开拓欧洲市场。2022年,湖北与德国双边贸易额为161.9亿元,同比增长5.8%。
“今年3月以来,协会大量中德业务交往从线上转至线下。但受限于人员往来的不便,德方一个会员企业的负责人至今未能前往湖北项目现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度,单方面免签政策的试行打开了一条重要的‘快速通道’,令人欢欣鼓舞。”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协会会长助理朱飞认为,该政策的试行符合有关国家企业界的期盼。
朱飞还提到,一些会员企业在中国的工程项目遇到问题时,需要临时派遣技术人员赴华指导解决,“这样的往来通常时长都在两周之内,正好适用于免签政策,将极大方便业务开展,还能为企业省下签证费用。”
免签政策的推出得到法国外长以及德国驻华大使的友好回应,同时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据美联社报道称,中国欧盟商会称此举“将增强商业信心”,并表示希望更多的欧洲国家也能获得同样的免签入境待遇。
湖北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单方面免签政策是中国持续推动对外开放的“实招”,湖北将利用好这一机会,充分释放优势产业和投资环境对外商的吸引力,助力湖北与外方企业“双向奔赴”,增进互信、促进合作;同时,湖北也将积极拓展经贸合作新空间,持续推动制度型开放,打造高水平开放的湖北“样板”。
超300人泰国旅游团走进湖北 供图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今年1月至10月,中国旅行服务进出口11833.6亿元,同比增长71.7%,继续保持增长最快的服务贸易领域,反映出我国旅游市场快速释放的需求。湖北作为入境游的重要目的地,试行免签政策的六国中,法国、德国、马来西亚排进入境游客源国前十名。中国免签政策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来说也是一剂“特效药”。
在中马即将迎来建交50周年之际,湖北跨越山海觅“知音”。近日,2023“武汉文化旅游周”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开幕,武汉夜游文旅名片《夜上黄鹤楼》《知音号》一经亮相便惊艳了在场马来西亚民众。“光影里的黄鹤楼真绚丽,对武汉充满了期待。”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文化处参赞张振认为,此举将有力拉动东南亚赴华旅游市场。
湖北省中国旅行社入境研学中心总经理朱鸿俊表示“信心倍增”。“今年以来,海外客户最关注的入境政策便利度、价格优势和产品吸引力三个方面,都呈现出了回暖向好的态势,湖北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丰富的市场激励政策都将是入境游市场复兴的重要推动力。”但同时朱鸿俊认为,入境游的产业链条上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障碍,比如入境人员支付、通讯的壁垒,相关服务人才的流失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入境体验好才能立住口碑,留住游客。”朱鸿俊说道。
优化签证与通关政策是促进国际交往的重要举措,与之相配的是加密或新开国际航班,以进一步丰富海内外旅客出行选择。当前冬春新航季,武汉天河机场逐步恢复了一批国际及地区航线,共运营18个国际及地区航点,同时,随着挪威的“加入”,武汉口岸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范围增至54个国家。另外,今年7月,宜昌三峡机场航空口岸通过了扩大开放验收,恩施许家坪机场也已于今年5月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正式开放,这意味着从鄂出入境将多两个新通道。
以小切口窥见中国开放的大格局。除了免签入境“单边开放”的举措,中国拥抱世界的积极姿态也在“走出去”的步伐中显现。
今年以来,武汉市委外办受理企业新办的APEC商务旅行卡数量创新高,达到疫情前年均办理量的三倍以上。这张可在五年内通行16个APEC经济体时获得入境便利的商务“出国神器”受到如此“追捧”,是企业出海意愿强烈、贸易活跃度升高的体现,也是对外开放蹄疾步稳的具体印证。(文 高钰姗)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