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加快建设国内一流 低碳冶金产业基地 到2025年,低碳冶金产业营收力争突破5000亿元
11月23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进‘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就贯彻落实《湖北省低碳冶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统筹谋划推进低碳冶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解读。
“五大行动”
加快培育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湖北是冶金工业大省,是我国近代冶金工业的重要发祥地。2022年,全省冶金工业实现营业收入4192.7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为6.6%,是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中10个营收要过5000亿元的产业之一。
为推动冶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将低碳冶金纳入湖北省9个新兴特色产业之一,制定出台了《三年行动方案》,旨在加快培育五千亿级低碳冶金产业集群,建设国内一流的低碳冶金产业基地。
省经信厅介绍,《三年行动方案》聚焦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明确了湖北省低碳冶金产业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路径。提出到2025年,全省低碳冶金产业营收力争突破5000亿元,培育2家营收过千亿元、8家过百亿元冶金企业,全省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前4家企业产能占比超过80%、80%以上钢铁产能达到A级环保绩效水平、40%以上钢铁及铜冶炼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
为推进《三年行动方案》落实落地,省经信厅将重点实施“五大行动”——
千亿企业培育行动,支持武钢有限打造汽车用钢、工程用钢、高端压延钢、精品薄材“四个百万吨”专用钢产品群,实现“千亿跨越”,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城市森林湿地钢厂;支持大冶有色做大做强铜延伸产业链,实现营收超千亿元目标,跻身全国铜行业第一方阵。
优特产品唱响行动,支持武钢有限打造全球领先硅钢生产基地;支持大冶特钢打造国家特殊钢产品研发生产中心;支持黄石建成华中地区重要铜基材料生产基地,打造“华中铜谷”。
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支持央企在鄂设立研发中心,推动设立中国宝武武汉研发中心;依托大冶有色成立湖北省铜产业发展创新联盟,打造产业交流促进平台、供需对接平台、成果转化平台。
绿色低碳跃迁行动,加大非高炉炼铁技术、富氢碳循环高炉、高效电炉等低碳冶炼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废钢资源高质高效利用,建立再生铜、再生铝、稀贵金属等循环回收体系。
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冶金行业的应用,有序推进钢企融入全省氢能产业“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支持武钢有限争创国家4A级工业旅游景区。
让更多创新成果
从“书架”走上“货架”
当前,湖北省冶金产业处于“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关键期,科技创新如何发挥产业的支撑作用?
武汉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倪红卫介绍,高校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生力军,将从优化交叉学科设置、创新科教培养模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个方面助力湖北冶金产业创新发展。武汉科技大学将积极构建科学研究、专利管理、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推进“一学院一城市一基地”“一团队一企业一平台”科研合作模式,引入专家团队与企业有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更多创新性成果从“课间”走向“车间”、从“书架”走上“货架”。
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国斌表示,大冶有色将结合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市场化经营机制转换、提升企业效益效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数字矿山、智能工厂、稀贵金属产品开发、铜加工产品高端化、循环经济产业等方面开辟新赛道。
壮大钢贸平台经济
打造低碳冶金生态圈
鄂州市因钢而立、因钢而兴。为持续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鄂州市将着力打造低碳冶金生态圈、沿江钢铁原材料供应基地;围绕“生态圈”招商引资,培育壮大钢铁贸易平台经济,推动钢铁上下游企业建链、上链、用链。
按照《三年行动方案》要求,鄂州市将加快新产品研发、加快新技术应用、加快新业态融合,持续开展减污降碳、持续提升行业能效、持续实施绿色体系建设,实施产业数字赋能行动,支持鄂城钢铁搭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鄂州球团、程潮矿业打造5G智慧工厂、5G智慧矿山,打造集观光、科普研学、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省经信厅表示,今年以来,湖北省低碳冶金产业深入实施“链长+链主+链创”工作机制,将坚持高位推动、强化部门协同、推动“三链”融合,做好《三年行动方案》配套支持措施,努力实现“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为产业链企业开拓市场、扩大销售营造良好生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