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天眼”揭秘黑洞脉搏 武大团队合作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历时3年高精度监测,穿过茫茫宇宙杂音,中国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国际首次发现黑洞射电辐射脉搏。7月27日凌晨,武汉大学天文学系教授王伟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科学期刊《自然》,该研究揭示了黑洞喷流的复杂动力学特性。
微类星体是银河系内由一颗中子星或黑洞与一颗普通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中子星或黑洞吸积恒星的物质产生高温的吸积盘及相对论性的喷流,在观测上表现为间歇性或长期变化的X射线和射电辐射,是研究强引力场和相对论物理的宇宙天然实验室。GRS 1915+105是一颗著名的微类星体,含有一个快速旋转的黑洞,并观测到视超光速运动的射电喷流,是研究极端高能物理过程的重要样本。自发现起30多年来,该黑洞一直具有丰富的X射线光变特征和间歇性射电喷流,但黑洞喷流的动力学和快速光变的起源依然不清楚。
王伟介绍,中国天眼FAST是一个拥有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2020至2022年期间,团队首次对上述黑洞展开高时间精度的射电连续谱光变监测,“我们的采样时间达49微秒,这意味着能够捕捉来自黑洞的更多细节。”利用FAST高采样和探测灵敏度优势,团队在2021年1月和2022年6月的两次观测中,均发现黑洞存在微弱的射电脉搏,脉搏周期约为0.2秒。王伟解释,在排除了来自人造卫星和地球等噪声干扰后,来自黑洞的脉搏波形平缓,“像海浪一般涨落”,但周期不稳定,大部分时间无法探测,因此称之为准周期振荡。
该合作研究成果中,武汉大学田鹏夫、张平、王伟教授及国家天文台王培博士是共同第一作者,王伟教授和美国内华达大学张冰教授是共同通讯作者。据了解,这一成果是国际首次观测到微类星体中亚秒级的低频射电准周期振荡的现象,并揭示黑洞系统的该准周期振荡现象与相对论性喷流直接相关。此次黑洞射电辐射脉搏的发现,对于揭示致密天体相对论性射电喷流的起源与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将打开黑洞射电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黑洞中还存在着更多的未解之谜,希望今后通过更多观测和科学探索,进一步了解黑洞、探秘太空。”王伟说。(记者田佩雯、通讯员武柳青、实习生骆雲)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