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湖北省突破性发展高端装备产业
2023-02-06 10:42:14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湖北省突破性发展高端装备产业 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5500亿元

  1月29日,湖北省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会议召开。作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行动纲领,刚刚印发的《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针对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若干重点任务,包括培育高端装备产业等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近日从省委军民融合办获悉,《湖北省突破性发展高端装备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印发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高端装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5500亿元。

  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阶段,湖北如何抢抓产业变革机遇,发展壮大高端装备产业?2月3日,记者对省委军民融合办相关负责人进行专访。

  重点突破四大领域

  “要以《规划纲要》为引领,统筹发展和安全,瞄准安全、自主、可控,推动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推进建设全国高端装备创新高地、制造高地、数字化高地,力争到2030年形成若干具备国内领跑、国际较强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业细分领域。”省委军民融合办相关负责人说。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政产学研金用’深度融合,实施创新引领工程。”该负责人介绍,全省将围绕提升高端装备产业竞争力,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设定技术指标和参数规格,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每年开展项目攻关10项以上。

  智能制造装备领域——

  以武汉都市圈为核心,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为重点,依托华中数控、武重集团等龙头企业和各类创新平台,大幅提高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策源地。

  绿色智能船舶领域——

  在武汉、宜昌、黄冈等地建设绿色智能船舶建造基地,实施气化电化长江、汉江、清江示范行动,依托中船712所、武汉理工、武昌造船、长航集团、湖北港口集团等龙头单位和各类创新平台,重点发展纯电动游船游艇、集装箱换电运输船、LNG动力运输船,助力船舶产业通江达海,加快建成全国绿色智能船舶应用先行区。

  航空航天领域——

  以武汉为核心,襄阳、宜昌、孝感、荆门为支撑,依托航天三江、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公司、航空工业605所、凌云科技等龙头单位和各类创新平台,突出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及应用、特色航空等航空航天优势领域,加速构建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

  高端能源装备领域——

  以武汉、荆州、宜昌、潜江等地油气装备、核能装备、氢能装备等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链优势为牵引,依托中石化石油机械、中船719所、东方武核等龙头单位和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前沿技术布局和产业化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全国影响力。

  着力实施四大工程

  “通过创新引领、产业壮大、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四大工程,推动一批创新成果示范应用,培育若干家产值超百亿企业,新增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0家以上。”省委军民融合办相关负责人说。

  《方案》提出,全省将在长江、汉江流域重点推动26个产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还要开通湖北至俄罗斯东方港近洋直达航线;支持飞机整机维修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湖北低空空域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实施性进展;推动形成年产70台火箭发动机和1.5万吨固体推进剂、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年产20台商业化配套能力;组建武汉星谷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建成中部规模最大、数据最全的通导遥卫星数据应用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争创油气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海上核应急装备工程研发中心等。

  “鼓励优质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我们将引导企业加快推进绿色智能船舶、绿色环保火箭、新能源飞机、氢能设备等研发,增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高传统制造业附加价值。”该负责人说。

  《方案》提出,聚焦流域综合治理,实施绿色智能船舶船型船体设计建造,开展绿色智能游艇示范,布局完善绿色智能船舶配套设施,发展绿色智能航运,实现绿色智能船舶运力占比达到50%;启动商业低轨遥感卫星星座建设项目,打造国家级油气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探索工业领域氢能替换应用,建成全国重要的氢能中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杨德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