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方舱内与3号头骨伴生的,有象类、鹿类、牛类等大量动物化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摄)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12月3日,“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提取出土后,考古工作人员将其包装在特制的箱子中,后续将运往位于北京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12月3日,考古科研人员正在对“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底部附着的胶结物进行清除。(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12月3日,“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在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学堂梁子遗址考古方舱里被考古科研人员提取出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12月3日,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学堂梁子遗址的考古方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12月26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发布信息称,经团队数月奋战,备受瞩目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于12月3日被顺利提取,离土出舱,已进入修复和研究环节。
“真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从5月18号‘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发现以来,考古队一直勤勤恳恳、深耕细作,渴望看到我们老祖宗的真容,今天终于顺利提取出来了。”12月3日,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考古方舱内,在4平方米的头骨发掘区奋战了半年多的考古队员们兴奋不已。
其时,正在现场采访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眼前的“郧县人”3号头骨,颧弓保存良好,颅型饱满,眉弓明显隆起,未发现明显变形,较1989年、1990年发现的前两具头骨化石,更加完整,更加难得。
精细发掘,似给牙齿做保洁
“1929年北京猿人头骨发掘时,遇见坚硬的钙质结核,采用放闷炮的方式将其炸疏松。2009年周口店遗址新一轮发掘,采用电钻将石头等击碎,再把人类遗迹发掘出来。”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到了“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发掘、提取都非常精细。考古队员在探照灯、内窥镜协助下,手持风刻笔,细细剔除化石表面附着的胶结物,“类似给牙齿保洁,把牙缝里的结石一点点剔掉。”
争做“土财主”,提取样品1400余份
12月3日,3号头骨被提取出土后,考古队员杜瑞妍仍匍匐在地,用刷子一遍遍轻拂“发掘坑”里的细土,将其收集装袋。“在我们看来,这些土比金子还金贵”,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陆成秋,笑称大家争做“土财主”。他说,历时半年多,考古团队在4平方米的发掘区,提取了1400多份沉积样品,用于古地磁测年、磁组构、微形态、古环境、分子生物学分析等。
高星介绍,“收获的不只是一具头骨化石,还会有埋藏学、古环境、年代学等多学科信息。”他举例称,郧县人生活的年代,已知距今大概80万年到110万年,希望借助新发掘收获及多种测年手段,能够将更精准的年代告诉公众。又如,从地层土壤提取的沉积物样本,包含淀粉粒、植硅体等,通过检测就能分析“郧县人”的食物来源。
大量三维建模,为后人留下详尽信息
“考古发掘是不可逆的,把遗物、遗迹发掘提取出来后,遗址本身的原始地层和信息就不存在了。”陆成秋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此次发掘采用边发掘、边数字化记录的方式进行。自2021年学堂梁子遗址启动新一轮发掘以来,相关数字化团队已完成遗址周边4平方公里的高清实景三维建模,并不断跟进,开展地层、遗物实时三维建模。
3号头骨发现后,考古队以2厘米为一个操作层精细发掘。每个操作层,都会拍摄1万多张高清晰照片进行三维建模,上传武汉大学云端地球实时处理,实时出样。半年多来,共拍摄20多万张照片,结合手持式、架站式激光扫描,先后进行20多次高精度的三维建模,为精细化复原头骨埋藏环境及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不仅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累了大量素材,将来的研究者可借助数字化技术,看到头骨埋藏的原始状态以及是如何一步步发掘的。”陆成秋说。
同步开展8大学科33个方向研究
考古发掘不再只是“手铲释天书”,学堂梁子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广泛体现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和多学科研究。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称,基于“保护第一”理念,花了一个月就建成国内体量最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考古方舱,为发掘保护和相关研究提供了科技保障。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多学科团队,得以同步开展8大学科33个方向研究。
科技手段助力揭开“郧县人”神秘面纱。结合最新发掘和研究成果,专家们指出,“郧县人”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距今100万年左右最为完好的直立人头骨化石, 保留该阶段人类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学特征,为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再添实证。“郧县人”处于直立人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关键节点,为探讨东亚直立人的来源、古人类演化模式等重大课题,提供了丰富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鄂文旅)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