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大冶。
大冶市科技创新大会现场。
国家火炬黄石大冶有色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揭牌。
大冶市召开国家创新县(市)建设工作推进会。
大冶市企业代表与华中农业大学专家面对面进行产学研对接。
大冶市医药行业赴中科院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
8月22日,科技部印发《关于公布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的通知》。经过3年创建,大冶市顺利通过验收,成功入围全国首批47家创新型县(市)之一。这标志着,大冶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跨入全国县域创新第一方阵。
“古今一洪炉,举世无双冶”。大冶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钢铁工业摇篮。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孕育大冶底蕴深厚的工业文明,铸就大冶敢为人先的铜斧精神和创新魄力。
创新是发展之魂,第一动力。作为全国唯一一家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唯一一家拥有国家级高新区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冶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新路子,形成了“科技支撑工业做大做强、科技引领农业做精做优、科技促进生态做绿做美”等创新模式。
科技创新驱动,带来产业强、经济旺。大冶市在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单中,位列第67位,较2021前进12位,成为全国进位最多的县(市),进入全国“百强”第二方阵。这是大冶连续6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今年在湖北省8个入围县(市)中排名第二。
同时,大冶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52位,被纳入科技部“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县(市),连续多年获湖北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优秀县(市)。
优化顶层设计 营造创新生态
完善政策体系。近年来,大冶市出台了《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大冶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科技18条)、《大冶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创高新建设的试行办法》等系列创新政策,在产业创新发展、企业创新提升、科技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培育等多个领域协同构成“1+N”配套政策体系。“真金白银”的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推进企业创新发展。同时,积极落实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2021年,对225家企业投入的9.22亿元研发费用,按照175%的比例进行了加计扣除。
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四级”联保协调推进机制。由科技部门牵头,联合经信、发改、市场等专班成员单位深入企业开展创新服务,实行“一人一企一包到底”的专员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物流、务工、上下游产业链方面的难题,为企业的技术提升、平台建设、品牌创建、人才引进等提供系统指导。
创新涉企服务模式。加大精准服务力度,为重点企业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优先安排项目用地;建立项目“容缺审批制”,对符合条件的审批事项实行“留置后补,容缺受理”;建立紧急报告机制,优先解决重点企业关键技术人才紧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作用,指导企业开展技术引进、模式推广、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
优化“互联网+政务”管理服务。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大力推行涉企服务“非接触办理”,推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无纸化”。进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企业,可登录“全国技术合同网上登记系统”在线认定登记技术合同。开展科技政策“网络培训”,围绕各类科技政策,开展网上培训,为企业提供及时便捷的政策咨询服务。支持创建智慧社区,加强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政务服务新举措,提高社区在人口管理、物资供应、分级诊疗等方面的智慧化水平。
保障多元投入。逐年加强本级财政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科技专项资金从“十三五”初的2000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1亿元,增长400%。重点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省级科技进步奖、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及重大科技专项等进行奖补支持。2021年通过“无申请兑现”方式,拨付高新技术企业、省和黄石市创新平台奖补资金2780万元,2022年兑现奖补资金3340万元。
营造创新氛围。“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745个事项实现“一窗通办”,116个主题事项实现“一事联办”,137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中介超市”“府院联动”“无申请兑现”改革经验获上级肯定。大冶连续3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积极开展政策宣讲、科技培训,每年组织举办科技活动周,开展系列宣传培训活动。共展出各类展板100余块,发放科普宣传资料3000余份,科技咨询服务1000人次。同时开展科技进校园、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政策宣讲培训等活动。大冶市获评2016年至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科技赋能 矿冶之都向制造之城转型
2008年3月,大冶市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名单,“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号角发出了大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员令。从依赖资源到超越资源,从一矿独大到三产并进,大冶市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之城。
科技支撑工业做大做强。大冶市高度重视创新,以科技招商优化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冶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逐年减弱。2021年主导资源采掘业总产值占比为7.02%,同比2017年减少8.2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大冶市饮料食品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获批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经济结构实现从“一矿为主、工业独大”到“三产并进、协调发展”。
科技引领农业做精做优。大冶以工业理念打造农业新模式,鑫东生态农业、康之堂农业、金牛养老山庄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都是由工矿带头人响应大冶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号召回乡投资创办。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以“一菜”(鑫东有机蔬菜)、“两茶”(白茶和油茶)、“三花”(玫瑰花、栀子花、荷花)、“四果”(保安狗血桃、向阳香李、金湖黄桃、金牛蓝莓)等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生产加工产业链体系。三产融合加速推进,形成了“农工旅”融合发展的“瑞晟模式”,“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富农模式”,“农商旅”融合发展的“鑫东模式”。
科技促进生态做绿做美。大冶市始终贯彻践行“两山”理论,提出建设“绿色百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推进“治山、治气、清流、清废、护源”等八大专项行动,全域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深入实施铝型材、露天采石、水泥粉磨站、冶金灰等重点行业七大提标工程。全面启动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工程”。开山塘口治理方面,将消除矿区地质灾害隐患与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实现资源的有效综合利用。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通过生境改造、水生植物恢复、生态渔业工程、景观打造工程等综合治理手段,科学提升水环境安全,打造“水下森林”。
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大冶市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集聚,已形成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2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0.81亿元,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7.6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3.66%,占工业总产值达到15.71%,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效应显现。长城汽车项目正加快推进。以迪峰、斯瑞尔为龙头的换热器装备制造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船舶柴油机、军工、电力、铁路机车等行业。迪峰获批湖北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集群效应逐步凸显。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获批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劲牌公司历经70多年发展,已连续多年成为全国保健酒龙头企业,2021实现产值100.26亿元,纳税23亿元。劲牌公司还在进一步扩产扩能,在城北工业园投资100亿元,新建健康白酒产业园,24栋主体建筑已竣工,2022年底一期项目可建成投产,两期项目建成后将“再造一个劲牌”。大冶楚天香妆400亩芳香产业园,已建成投产。目前,大冶市大健康产业年产值达300多亿元,成为湖北省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团。
新材料产业高端化趋势明显。以宏泰铝业、华力科技为龙头的铝产业向高端化转型。铝产业园及配套产业园建设已全面启动,先后落户了华晨仿古铝材、嘉亿新型铝材、福星高端工业型材等项目, 已成为全国第三大产能的铝产品制造基地,首次获批科技部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投资30亿元的融通高科项目,一二期已建成投产,三期正在建设,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布局前景广阔。大冶湖高新电子信息产业园引进的信永辉、汇朗智能、俊星光电等高科技企业已实现量产,诚功电子等一批项目也即将投产。
现代服务业占比大幅提升。2021年,大冶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35.98%,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规模明显扩大,传统服务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文旅康养产业加速发展。年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湖北省旅游强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成功举办中国首届乡村园博会、中国首届芳香博览会等各类文化旅游节。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全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筑“一轴四区六线”发展格局。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2100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湖北省农业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1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创建了以茗山、金牛、灵乡、保安为核心区的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大冶市坚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切实将创新资源引到企业,将研发机构建到企业,将创新政策落实到企业,将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储备的创新主体梯次培育链条。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97家,在全省县(市)中排名第一。
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创建、升级技术研发平台,建立省级平台培育后备库。共有国家级平台5家、省级平台55家、黄石市级平台90家,大冶规上制造业企业已全部建立研发机构。劲牌公司投资3.8亿元建成劲牌产业技术研究院,内有功能齐全、国内领先的产品开发实验室、检测分析中心和生物提取车间,并拥有我国保健酒行业唯一的国家认可实验室。大冶有色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集聚50余家铝型材企业,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强、带动范围大的骨干企业,首次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华中建筑型材示范基地。
大冶市实施了“十大创新平台”项目,各创新平台同步推进。其中铝加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芳香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成功备案黄石市级研究院,贝壳芳香孵化器成功升级为国家级孵化器,铜都汇众创空间成功升级为国家级众创空间,龙凤山农业公司获批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湖北理工学院科技园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绿洲源、龙凤山、增发农业等获批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和高端铝材及铝产品获批省创新型产业集群。规上制造业企业开展研发机构3年“扫零”工作,已实现全覆盖。
大冶市着力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产业孵化链,投入6.5亿元建设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铜都众创空间,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被成功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入孵企业318家,已毕业企业102家。黄石大冶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打造的贝壳瑞晟芳香产业创新中心,作为全国唯一的垂直于芳香产业的专业双创平台,以“产业研究院+技术平台+商学院+产业创投基金”全产业链孵化模式,构建了完善的“孵化、加速、成果转化”的企业成长发展路径。以促进农业创新创业为主要内容的“星创天地”蓬勃开展,瑞晟芳香产业、大冶鹏程孵化器等星创天地孵化农业科技型企业126家,服务农业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198家。
激励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大冶市设立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创新,支持劲牌、迪峰、鑫东、瑞晟等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转化科技成果。创建全国创新型县(市)期间,先后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4项,成功开发新产品93个,研发新技术138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5项,建设创新平台15项,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共计13568万元,新增销售收入48795万元、新增就业人员2000余人。
构建全域创新模式 创新治理向基层延伸
大冶湖高新区是大冶市科技创新主阵地。大冶市逐步引导科技创新,由县城向乡镇、农村延伸,推进全域科技创新格局。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主题,支持茗山芳香小镇、刘仁八农文旅游小镇、金牛生态养老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分批推进全市14个乡镇创新工作,3年内实现全域创新。开展创新型乡镇建设,对创建成功的乡镇给予50万元至200万元的建设资金。量身定制乡镇科技创新工作考评细则,将考核结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每年召开乡镇科技工作推进会,与乡镇签订目标责任状。鼓励乡镇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推进创新服务向乡镇延伸。
融入武汉城市圈 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模式
大冶市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引领带动作用,抢抓机遇,以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桥头堡为目标,发展“光芯屏端网”产业,共享“高精尖”资源,构建光谷科创大走廊大冶功能区。
目前,迪峰换热器、晨信光电等多家企业在武汉建立了“飞地型”研发机构,普罗格智芯、创界生物等企业已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有效实现了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大冶,引才在武汉、用才在大冶。
大冶先后实施“五个十大”项目、“八大行动”等全市重点建设工作,一批大健康、光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项目落户大冶,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凸显。
继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后,此次大冶市跻身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创新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大冶市委主要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大冶市将始终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抢抓湖北省建设“三高地、两基地”机遇、光谷科创大走廊向东延伸机遇,用好本市新“科技18条”政策,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行动,推进创新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实现全域创新格局。同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优化科技政策环境、科技人才环境、科技金融环境,营造“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助推大冶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