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均每周出炉一项制度创新成果 湖北自贸区崛起开放“新高地”
5月9日,宜昌缔源航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船舶交易小助手”小程序上收到电子版船舶交易告知单,该公司的两艘多用途船实现船舶交易信息提交、审核确认、告知单发放等全程网办,突破了以往船舶交易必须多次前往窗口办理的时空限制,实现“只跑一次路、一小时现场办结”。
“内河船舶交易网上办”创新模式只是湖北自贸区践行制度创新的一个缩影。今年4月,宜昌片区成功交易鉴证船舶5艘,交易金额突破千万元。
自2017年4月挂牌以来,湖北自贸区已累计形成6批253项制度创新成果,平均每周出炉一项,全国、全省首创率83%。其中26项获批在全国复制推广,数量在第三批自贸区中领先,显现出强劲的对外开放高地效应,成为引领湖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运输车辆出区最快仅需6秒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通过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湖北自贸区实现进出口业务提效降本,助力湖北融入全球产业体系。
为推动企业加速对接国际市场,湖北自贸区在全省率先实施“原产地签证管理改革”和“一般原产地证自动审核”,提高区域性优惠关税政策利用率,原产地证书审核时间由1个工作日压缩至1分钟;推出“先出区、后报关”“先放行、后改单”改革,采取区域通关一体化方式申报出境货物,对轻微申报错误先放行后处理,运输车辆出区最快仅需6秒,此举由国务院发文在全国推广。
为企业减负,助力更多“湖北造”走向世界。武汉片区在全国率先实施“跨境电商‘银关保’”改革,构建“企业申请-保险承保-银行授信-海关受理”的企业增信担保新模式,以保费取代保证金,极大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占用;推行“货物贸易‘一保多用’管理模式”改革,实现企业的一份担保文本在不同业务领域、不同业务现场、不同担保事项间通用。
挂牌以来,湖北自贸区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额6154亿元、实际使用外资79.8亿美元,贡献了全省同期30%的外贸额、13.3%的外资额。
聚集7000多个人才团队
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科创、金融缺一不可。近年来,湖北自贸区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为企业盘活人才,为人才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提供高水平金融服务,最终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向全国要人才,向世界要人才。在湖北自贸区,“人才注册及动态积分制”“人才因素返投新模式”等系列创新举措,进一步为优选、服务、支持、培养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等改革,实现外籍人才永居受理量翻番。
截至4月中旬,湖北自贸区内共聚集诺贝尔奖得主4名、中外院士79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00余名和7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海外归来的刘德珩及其团队,研发出业界最高精度、最低噪声的气压高度计芯片,打破了国外垄断。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湖北自贸区实施“‘四个有奖’全链条全过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对科技成果所有人、转化中介人员、承接企业、技术转移企业给予奖励,激发各方主体积极性。截至2021年底,自贸区内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2643家,占全省18%,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三大重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高水平金融服务,是高端产业聚集的必备条件。通过推行“网上金融服务平台”改革,湖北省已实现82款金融产品线上推介,11款产品打通银行信贷系统实现在线办理,助力各类市场主体获得授信250.5亿元,放款220亿元,该举措在全国推广。
新增企业逾8万家
打造“硬实力”,提升“软环境”很关键。湖北自贸区通过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优良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内生动力。
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造一流政务环境。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三办’政务改革”“工业投资项目‘先建后验’”等改革,极大提升了项目建设速度。
持续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湖北自贸区构建司法协作共同体,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服务自贸区亮点措施;探索“‘简案快办’为知识产权保护提速”“知识产权‘导航+质押+转化’综合运营模式”等多项改革,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在小米集团与美国某公司的专利纠纷案中,湖北省发出全省首个跨国禁诉令,助其在跨国知识产权竞争中掌握维护合法权益的主动权。
围绕重点领域做优服务。“‘两无一免’简化退税流程”“涉税执法容缺容错机制”等改革通过优化涉税服务,实现了退税节点减少、时限压缩;针对显示器件生产企业同类商品进口量大、频次多、通关效率要求高等特点,“海关减免税数据ERP联网申报”改革打造减免税无纸化申报模式,相关企业2020至2021年享受税款减免逾20亿元。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用脚投票。挂牌以来,湖北自贸区累计新增企业8.5万家,是原有存量的3.1倍。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自贸区将不断增强开放功能,澎湃出更强劲的发展动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朝霞 通讯员 沈商轩)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