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武汉城市圈加快畅通主动脉
2022-04-25 09:28:38来源:长江日报编辑:李燕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武汉都市区环线、沿江高铁、航空“双枢纽”建设不断推进 武汉城市圈加快畅通主动脉

武汉城市圈加快畅通主动脉_fororder_01

4月15日,陈天大道正式通车,孝感临空经济区到天河机场仅需15分钟。

武汉城市圈加快畅通主动脉_fororder_02

九市住房公积金在异地互认互贷、转移接续、互为业务办理窗口等方面已实现常态化。图为武汉市民之家的公积金办理窗口。长江日报记者刘远航 摄

武汉城市圈加快畅通主动脉_fororder_03

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进一步延伸,与黄黄高铁相连,武汉至黄梅时空距离较以往压缩一半,两地间乘高铁最快仅需1.5小时。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近两个月,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动作频频。

  3月17日,武汉与鄂州签署《武汉鄂州共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规划、交通、科技、产业、民生五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建成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将武鄂同城打造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样板”。

  3月26日至27日,武汉与黄冈、黄石、孝感签订了《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与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共建黄冈协同创新中心》《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光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合作协议》《汉孝自然资源和规划同城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文件。

  花湖机场试飞任务顺利完成,武汉都市区环线建设正式启动……2022年一季度,武汉城市圈九城踔厉奋发携手推进同城化发展。

  ■ 打通多条“断头路”  打造“1小时通勤圈”

  连日来,在武阳高速公路黄石段项目施工现场,架梁机、压路机、自卸车高速运转,隧道开挖、桥梁架设施工紧锣密鼓……全线2300多名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为武阳高速一季度带来了4.083亿元投资。

  今年一季度,武汉城市圈交通“硬联通”好消息不断刷新。

  2月,连通武鄂两地的未来三路全线贯通。未来三路是武汉的东大门,沿线布局有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总投资额超过40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光谷重点打造的三条“千亿大道”之一。此前因岱家山的阻隔,成为了一条阻碍武鄂两地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的“断头路”。如今,未来三路将武鄂两地实现无缝连接,成为加速城际间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真正实现武鄂同城一体化,推进两地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快车道”。

  2月24日,武汉都市区环线建设正式启动。该环线高速位于武汉绕城高速公路和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之间,新建项目工程分为东、南、西、北4个路线段及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汉南长江大桥(簰洲湾长江大桥)两座长江大桥,是形成武汉城市圈“1小时通勤圈”的核心架构。武汉都市区环线高速建成后将支撑和引导武汉城市空间扩展、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推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进程。

  3月5日,沿江高铁天门段主体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帷幕。沿江高铁全线长约2100公里,分别由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合肥至武汉段、武汉枢纽直通线、武汉至宜昌段、宜昌至涪陵段、涪陵至重庆段、成渝中线铁路7个项目构成,其中湖北段总投资将达2335亿元,是湖北境内近几年来投资金额最大的工程建设项目。全线建成后,将进一步释放沪汉蓉铁路的货运能力,缓解长江翻坝运输压力,加快沿岸城市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协同分工,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硬支撑。

  3月25日,孝感市交通运输局与武汉市东西湖区交通运输局签订21路孝汉城际公交对接合作协议,孝汉两地再添一条城际公交线路。

  3月31日召开的2022年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工作推进会明确,九市谋划继续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合作,力争2022年至2024年,推进公路项目100个,总里程约2548公里,分别涉及高速公路34个、国省干线47个、县乡公路19个。

  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建设,一季度也迎来好消息。

  3月19日,鄂州花湖机场试飞任务顺利完成;3月30日,鄂州花湖机场圆满完成监视性飞行校验。鄂州花湖机场正全力冲刺6月通航、11月开启货运的目标。

  作为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将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货运枢纽,与武汉天河机场一起形成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鄂州花湖机场将实现年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245万吨,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

  ■ 14个跨市园区合作加快推进

  4月21日,位于黄石的湖北联新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新公司”)的无尘生产车间内,身着无尘服的工人们正在忙碌着。经过切割、贴片、绑定、组装、贴合等一系列严格的工艺流程,平均每天3万片触摸屏、盖板及显示模组从这里下线,大部分产品将流向该公司在武汉合作的中高端客户手中。

  联新公司由黄石市国资公司联合上市公司联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创公司”)及联新公司管理层持股平台共同投资设立,于2020年9月8日在黄石经济开发区注册,注册资本10.2亿元。2021年建成投产,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0.14亿元。

  “联新公司的成立,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联新公司总经理黄钧说,随着5G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触控显示屏的市场非常广阔,联创公司拥有成熟的技术,黄石有融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的需要,再加上武汉有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三大头部面板企业以及华为等终端客户,产业的上下游连接非常明显,“联创和黄石一拍即合,实现了‘当年接洽、当年签约、当年注册、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收益’”。

  今年一季度,联新公司已实现了营业收入3.75亿元,在岗职工增长到1100余人,产能从日生产3000片提升到日生产30000片。公司目前已完成二期项目规划,将择机开工建设,全部达产后年营业收入将突破50亿元。

  作为武汉和黄石光电显示全产业链的桥梁纽带作用,联新公司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黄钧表示,公司后续将择机整合股东方相关产业的资产或通过并购重组,达到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创造条件进入资本市场。

  联新公司是武汉城市圈产业同链的一个缩影,这样受益同城化不断做大的公司越来越多。

  1月28日,孝感市政府在汉与恒信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楚能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项目投资协议。该项目落户孝感临空经济区,计划总投资450亿元,规划设计产能100GWh,对接武汉万亿新能源智能互联汽车产业集群。

  2月18日,中巨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基地在潜江正式开工,建设年产19.6万吨超纯电子化学品基地,总投资13.8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2亿元。该项目落地于潜江微电子材料产业园内,将利用周边江汉盐化工业园生产的硫酸、盐酸、氢气等副产品作为原料,加工成电子级硫酸、电子级氨水、电子级氢氟酸等7种产品,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为主的半导体行业,与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形成良性配套,解决本土供应链安全的部分问题。

  今年一季度,武汉市与孝感、黄石等市签订联合招商协议,完善联合招商工作机制,即将出台武汉城市圈产业招商地图,城市圈的产业合作将更加广阔。

  3月26日,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铁山区与武汉市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服务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建设武汉东湖(黄石)光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园,并以此为载体聚集发展印制电路板、激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产业链,借助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产业带动作用,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打造百亿级光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园区,实现光电子信息产业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齐行、优化结构与拉伸链条共进,培育壮大黄石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助力光谷科创大走廊“光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武汉城市圈内14个园区合作正在稳步对接推进:武汉经开区和汉川市共建的合作示范区目前已完成《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川经济合作区协议书》及项目选址报告初稿;黄石、鄂州与武汉合作的园区正在加快推进建设和招商引资;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城市的园区已与武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积极对接协商。

  ■ 八市纷纷在汉设立离岸科创中心

  “武汉高校资源为我们科技型企业攻关技术难题,突破研发瓶颈提供了有力支撑。”湖北恒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才民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该公司2021年4月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后,通过园区搭建的信息平台,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

  湖北恒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挠性覆铜板。“产品研发过程中,企业需要高校科研团队的前沿技术作为支点,通过聘请高校教授为企业科技副总,强化企业和高校间的联系,实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创新。”周才民说。

  今年一季度,武汉城市圈持续推进“32232”科技合作工程,已组织6场城市圈项目对接及技术指导会,安排院士专家5人、博士服务团1人、科技特派员11人开展技术支持。今年已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2个大学科技园正在申报中,谋划筹备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11个,3家企业拟申报建立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的企业,19家企业正申报企校联合中心。

  孝感市抢抓先机。1月13日,武汉轻工大学签约落户孝感市临空经济区,将为孝感发展增添强劲科技动力。

  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作为全省首个科创“飞地”,被纳入全省科技创新“十大”创新工作品牌。3月30日,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举行园区招商推介会暨入驻项目签约仪式,12个来自武汉、黄石两地的入驻企业集中签约,涉及智能制造、环保工程、新经济等多个行业领域。目前,园区已引入了63家企业和机构,集聚研发人员近300人,成为黄石对接武汉、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的“桥头堡”。

  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成势见效的同时,其他兄弟城市在武汉建设离岸创新中心、科创飞地园区的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2月18日,咸宁高新区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主要围绕建设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光谷咸宁产业园等方向展开合作。一季度,咸宁功能区集中开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项目154个,总投资779亿元,其中核心区开工项目41个,总投资330亿元。引进森莱德实业、江丰电子等武汉转移产业项目6项,总投资约25亿元。咸宁市正在加速推进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建设,并积极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对接,在咸宁横沟科学城中规划5至8平方公里土地作为武汉东湖高新区产业创新飞地。

  3月26日,武汉与黄冈签订了《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与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共建黄冈协同创新中心》协议,加快推进武汉与黄冈两地创新协同和产业合作,构建高效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武汉城市圈创新发展优势。

  ■ “跨市通办”办件量超过19万件

  就读于武汉科技大学的徐康凇是仙桃人,徐康凇计划去德国留学,便张罗着提前办理一些材料和手续。他告诉记者,他的户籍地在武汉,由于疫情防控原因还没去学校,就想先试一下在仙桃能不能申领护照。

  今年3月4日,徐康凇前往仙桃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护照申领,了解到现在武汉城市圈内护照、身份证、驾驶证等与群众民生息息相关的业务事项已经实现了“跨市通办”,就直接在现场办了。徐康凇说:“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蛮热情的,全程办下来我没怎么费心。其实我来之前也没有做特别的准备,就是带上了留学的证明材料,然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填报信息、拍照,前后不到半个小时就办完了,也省得我专程跑一趟武汉。”

  不到一个月,徐康凇就拿到了护照,目前正在做留学前的其他准备。

  和徐康凇一样,来自黄冈的兰同学也在武汉上大学,3月8日,兰同学体验了大学毕业生落户的“跨市办理”后,他说:“能感觉到流程非常顺畅,很满意。”

  据了解,为了让圈内居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同城化发展带来的便利,各市聚焦用户通、系统通、数据通、证照通、业务通,不断完善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功能,在不动产、税务、民生服务等领域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电子证照上链应用。除此之外,武汉市政数局还在持续完善窗口运行机制,强化与业务部门和异地通办城市窗口的工作联系,提升“跨市通办”窗口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孝感的宁先生准备将户口迁往武汉,他又正好关注到了“跨市通办”的政策宣传,就在武汉申请了户口迁入。3月2日,孝感市孝昌县公安局收到了武汉发出的电子准迁证,网上为宁先生进行了信息确认,宁先生就不用再跑回孝感了。宁先生告诉记者:“办理只用了10分钟,效率很高。”

  随着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圈内居民异地办事已经不再是新鲜事。4月22日,记者从武汉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3月,武汉城市圈内“跨市通办”窗口办件量已经超过19万件。

  武汉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城市圈各市正按照“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窗口通办”等模式,加快推进在更广领域、更多事项、更深层次的政务服务上实现“跨市通办”。截至今年3月,已梳理公布了两批共319项武汉城市圈“跨市通办”政务服务事项。

  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更便利,武汉城市圈内的公积金、医疗等民生方面的合作也逐渐加深,“民生同保”进程不断加快。

  今年,武汉城市圈九市已互派干部挂职和跟班学习63人,其中武汉市选派到城市圈八市挂职20人,八市到武汉市挂职23人,短期跟班学习20人;武汉城市圈八市部分优质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纳入武汉市中小学生市外研学推荐站点;城市圈血液调剂保障机制已建立,确保突发事件以及稀有血型等特殊血型的临床保障;住房公积金“缴存互认、贷款互助、核查互通、催收互帮、信用互享”的合作机制已建立;今年1-3月,城市圈其他8个城市职工在武汉市申请公积金异地个人贷款共75笔2925万元;同期武汉市缴存职工在城市圈其他8个城市申请异地个人贷款349笔10470万元;双向合计申请异地贷款424笔,金额达13395万元。

  与此同时,武汉城市圈区域生态安全的大格局理念提上各市工作议程。《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将经济协同发展的武汉城市圈,扩展为生态协同发展的“绿色城市圈”,为武汉城市圈增添更多的绿色“底色”,让各城市和居民共享绿意、“自由森呼吸”。

  为此,武汉、鄂州签订《武汉鄂州两地统筹推进梁子湖水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共治共管共享协议》;武汉、孝感、天门、荆门签订《汉北河及汈汊湖跨流域上下游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武汉、孝感、随州签订了《府河跨流域上下游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长江日报记者高喜明 刘远航 见习记者聂奥林 通讯员周敏惠 张建华 崔伊灵)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