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湖北东湖科学城人才“引力”加速释放
2021-12-22 10:16:56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石丽敏

  12月17日,武汉光谷芯中心魔方大楼的一间实验室里,武汉新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兆熙,正专注地做材料分析实验。

  这家年轻的高科技公司,7月在光谷注册,尚不足半岁。而眼前这个刚学成归来的33岁年轻人,已经是第二次带着自己的专利成果创业。

  来自武汉东湖高新区招才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3551光谷人才计划”入选者中,有149人来自全球排名前50的境外名校。

  武汉东湖高新区招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随着湖北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等创新战略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张兆熙便是其中之一。

  海归团队4人出身英国名校

  400多平方米的办公空间,被实验室占去一大半。落脚短短几个月,新碳科技团队便已马不停蹄地投入了研发。他们瞄准的新赛道,是纳米碳材料。

  尽管刚刚组建的团队仅有8人,新碳科技的高智商阵容却堪称“硬核”。包括张兆熙在内,新碳科技的联合创始团队中,有4人是英国顶级名校博士。

  攻读博士期间,张兆熙一直致力于石化、环保、新能源等方面的研究,并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光是发明专利就申请了14件,其中7件为PCT国际专利。

  张兆熙说,2017年,他曾在英国联合创立一家可持续燃料公司,并担任首席技术官,为塑料垃圾、废旧轮胎、医疗废弃物等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寻求产业化解决方案。而新碳科技的全新梦想,是开发出国际领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碳材料制备技术体系,并让这一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半导体、信息通信、生命科学、军工等领域。

  “我在武汉长大,与光谷彼此吸引,也相信故乡才是我更好的未来。”

  “地球村”里的世界创新

  全球名校的年轻精英,带着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活力而来,汇聚在光谷这个“地球村”里,酝酿着改变世界的梦想。

  2011年,孙雷蒙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硕博学位。2017年底,28岁的他学成回国,创立华引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专注高端LED芯片与光源技术的研发突破。

  创业4年,华引芯自主研发的倒装LED、垂直LED、高压LED、Mini/Micro LED芯片,及其封装器件、半导体光器件,光电性能已达世界水平,弥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本月,他被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授予“中国青年创业奖·科技创新特别奖”。

  今年8月,光谷创新型芯片设计公司聚芯微电子,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该公司专注于高性能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创始人刘德珩也是从海外学成归来。

  2016年,聚芯微电子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创立,短短5年间,其智能音频芯片及解决方案便已向OPPO、小米、三星等一线手机厂商完成上亿颗出货。

  刘德珩介绍,该公司定位智能感知领域,目前拥有智能音频、3D视觉、光学传感和触觉感知等多条产品线布局,其自主研发的5um VGA级背照式高分辨率ToF飞行时间传感器芯片,已成功流片并获得批量订单,线性马达驱动芯片和光学传感芯片也即将规模化量产。

  引才育才更加科学

  今年7月,光谷上线人才注册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推行人才注册制和动态评价积分制,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在这个注册平台上,全球高校排名,与人才积分直接挂钩。

  “虽然这个积分体系对学历没有限制,但是有硕博学位或海外背景的可以加分。”东湖高新区招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光谷人才注册服务平台导入了全球高校资源库,根据教育组织QS发布的世界大学年度综合排名,涵盖了1300多所高校,从高到低均有对应分值。“由于高校排名是动态的,光谷人才申报在该项得分上,每年分值也会随之调整。”

  据悉,2021年度,共有9241名海内外人才,注册申报“3551光谷人才计划”,各类人才项目申报数量达1466个,创历史新高。

  光谷今年首次设立的“优秀青年人才”类别,共收到了916名人才提交的申请,其中378人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背景。

  该负责人表示,人才竞争是市场化竞争,随着光谷人才越来越多,质量也会越来越高。未来光谷人才真正实现全球化以后,许多“海鸥人才”不用来光谷,就能享受光谷的人才政策,进行离岸创新合作,但同时也会与本地人才产生正向竞争。

  “当全球离岸创新人才,都在同一个纬度上竞争的时候,光谷就要思考如何让人才评价体系不断迭代,让引才育才更加科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通讯员 东新才)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