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中国光谷:武汉经济转型“关键一跃”
2021-06-04 10:23:28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李玥

中国光谷:武汉经济转型“关键一跃”_fororder_01

武汉光谷广场周边。上世纪90年代还一片荒芜的这一地区,随着中国光谷的迅速崛起,日益繁盛美丽。(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供图)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大潮叠加全球新技术革命浪潮,国内不少地方出现学习美国硅谷热,希望抢占科技制高点,在新兴领域有一席之地。

  武汉这座曾有着无限荣光的老工业城市,却正在经历痛苦的调整期。在发达国家及沿海城市产品的冲击下,冶金、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经历寒冬,这个拥有百万产业工人的城市面临着调整、转型的艰难选择。

  武汉向何处去?如何找到改革开放的突破口?靠什么引领经济转型的“关键一跃”?

  此后,一场影响城市发展轨迹的科技巨变,在东湖之滨星火燎原。

  “第三次浪潮”与科技人员“下海”

  1983年,一本《第三次浪潮》改变了世界。

  书中关于“信息化社会”“跨国企业”和“SOHO族”的描述,令近40年前的中国浮想联翩。时任武汉市长吴官正决心筹建东湖技术密集型小区,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就是“光谷”最早的雏形。

  1984年,“新技术革命武汉对策讨论会”举行。12位武汉高新技术领头人用图表、幻灯片、实物对比等多种形式,对电子计算机、激光、光纤、生物遗传、新材料、新能源等在当时看来新鲜不已的技术,作了一次生动的科普宣传。会议还用半天时间,放映了《第三次浪潮》的录像。

  时任武汉市委书记王群提出:“以产品为龙头,把教学、科研、生产、技贸结合起来,将是武汉综合改革的一大突破口。”

  武汉的决心,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1985年,《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筹建方案》修订形成。省及武汉市决定,一边学习美国硅谷“博士+汽车库”科研生产联合体的经验,一边结合武汉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探索东湖小区的发展模式。

  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的激光,以及武汉邮电科学院的光纤,成为“小区”第一批入选的高新技术项目。当时,华中工学院的激光是一个军用项目,但有广泛的民用前景;而邮科院在实验室拉出的光纤,还是半机械、半手工生产。

  很快,珞喻路街道口、广埠屯沿线“科技一条街”迅速兴起,大胆接纳科技人员“下海”兴办科技企业。

  “科技大案”逼出中国首个孵化器

  1985年,中国第一代激光专业毕业生孙文从武汉一家研究所出走,“下海”创立我国第一家激光企业——楚天光电子公司。但整整一年,他没有接到一个订单,只能靠贷款苦苦支撑。

  1987年,武昌丁字桥108号,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简称东创中心)诞生。6间房,659平方米,为中国孵化器事业画下原点。

  得知东创中心成立,孙文只花了2天就搬了过去。120平方米免费生产场地、近100万元贷款,让他感觉“找到了归宿”。

  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东湖的诞生,还要从多年前的一起“科技大案”说起。

  1982年,武汉东湖,一起“技术投机倒把案”轰动全国:武汉国营181厂韩庆生等4名工程师被关进监狱,原因是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为一家乡镇企业设计了2套生产污水净化器的图纸,编写了2万多字的《产品技术说明》,每人获得600元报酬。企业救活了,工程师却坐了牢。

  当年,这里云集着武汉70%的科技人员,但受体制束缚,英雄难有用武之地。为了给科技创业撑起“保护伞”,尚在筹备阶段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向武汉市科委递交了一份关于成立“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的请示报告。

  这份“石破天惊”的报告,文末请求事项仅有两句话:一是8万元开办经费,二是赋予“创业者中心”一定权力,使经中心审批的民办科技企业,能够得到工商部门认可,拿到工商执照。

  “一份提案引出一个千亿产业”

  1988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挂牌成立。同年,“科技一条街”集聚企业达到700家。

  从武汉大学毕业的王丽丽来到东创中心,创办凡谷电子。2007年,凡谷在深交所上市,孟庆南、王丽丽夫妇一度问鼎“湖北首富”。

  1989年,中国舰船研究院技术员张海澎在东创中心创立武汉三特,注册资金3万元。也是在2007年,“索道大王”上市。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武汉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大批知识分子,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纷纷“下海”,创办或参与创办民营高科技企业。

  东湖之滨一时风云际会,儒商云集。

  时年54岁的武汉大学教授张廷璧,参与谢圣明等人创办的红桃K集团,并以技术和智力入股。到2000年,张廷璧个人资产达1.3亿元,成为全国“科学家首富”。

  2000年春,长期致力于半导体电子器件、光无源器件和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黄德修,从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开展高科技创业中得到启发,首次向武汉市政府提出《关于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中国光谷”的建议》。

  同年3月的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许其贞等13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著名的“1331号提案”,建议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5月,杨叔子、熊有伦、赵梓森、周济等26位在汉院士和科学家联名上书,恳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武汉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光谷。

  2001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获批设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扬帆起航。“骑着自行车来,开着小车离开”的科技创富神话,开始每天上演。

  这份光谷蓝图,提出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5年内实现年技工贸总收入1000亿元。“一份提案引出一个千亿产业”的故事,传遍全国。

  2009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成为继北京中关村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几经东进南扩,当年的“东湖技术密集型小区”,如今GDP已跨越2000亿元大关,用创新引领武汉经济结构转型完成“关键一跃”。在518平方公里的光谷热土,逾10万家创业公司,正在科技大潮中跌宕起伏,一路向前。

  此时,距离韩庆生因2套图纸坐牢,已近40年;

  此时,曾经一片荒芜的光谷周边地区,已日益繁盛美丽;

  此时,武汉经济总量已稳居全国城市前十,正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