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武汉经开区:五年再造一个车谷
2021-03-19 11:10:21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李玥

武汉经开区:五年再造一个车谷_fororder_01

位于武汉经开区的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 (本栏图片均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武汉经开区:五年再造一个车谷_fororder_02

东风自动驾驶出租车行驶途中,安全员双手不触碰方向盘。

武汉经开区:五年再造一个车谷_fororder_03

由东风公司牵头打造的“自动驾驶领航项目”在武汉经开区正式上线并开放体验。

  3月18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聚焦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助力打造全国经济中心。

  发布会透露,“十四五”时期,武汉经开区经济总量将达到33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元,创新实力在全国经开区中继续争先进位,综合实力保持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位居中西部经开区首位。

  数据显示,2020年武汉经开区GDP逼近1700亿元。“十四五”时期将达到3300亿元,这意味着未来5年将再造一个车谷,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

  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洋表示,作为武汉经济重要战场、重要引擎和重要支撑,武汉经开区将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集聚优势,高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城融合、生态发展,奋力实现“五个中心”建设的新突破、新气象,到2035年,基本建成在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在全球有广泛知名度的世界车谷。

  构建“3+N”现代产业体系 汽车工业产值5年内突破5000亿元

  围绕打造世界车谷,“十四五”时期,武汉经开区将全力提升产业能级,打造以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为支柱,智能家居、通用航空等特色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3+N”现代产业体系。

  其中,在汽车产业领域,重点打造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推动汽车产业跨入更高附加值区间。到2025年,力争整车厂突破10家,整车产量突破200万辆,汽车工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建设成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武汉经开区正在编制和实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布氢能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力争到2025年,形成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培育10家以上氢能源重点企业,成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积极申报建设光电子及新材料产业园,到2025年,引进培育2家至3家产值超100亿元、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500亿至1000亿元级规模产业集群。同时,聚焦“数、智、网、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智能家居、通用航空、生命健康等特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

  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武汉经开区将以创新链“牵手”产业链,大力推进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规划建设。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突破100家。

  围绕双向开放,武汉经开区将依托菜鸟国际项目积极引进和培育跨境电商经营主体,推动跨境电商与商贸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去”,推动汽车、电子电器等优势产业主动拓展市场,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服务贸易,推动外贸进出口总额位居中西部经开区前列。同时,依托两大国际品牌赛事“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飞马)”和“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大会(铁马)”,不断提高国际交往水平,提升武汉国际知名度。

  建设国家车联网先导区 加速向下一代汽车转型升级

  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汽车,是武汉经开区的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约550万辆整车从这里驶出,全区汽车产业产值超过1.16万亿元。

  “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是量的突破,更是质的飞跃。”发布会上,武汉经开区智慧生态城管理办公室主任王丰伟表示,面对汽车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十四五”时期,武汉经开区将突出加快发展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打造创新平台,培育产业生态,全力推动传统汽车向下一代汽车转型升级。

  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是抢占下一代汽车制高点的重要平台。自2019年揭牌以来,武汉经开区已建成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125公里,全面覆盖5G信号、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路侧感知设备和车路通讯系统。今年,该区还将以全域为基础,推动更大范围的开放测试运营。

  占地1300余亩的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将于今年年底建成。该封闭测试场涵盖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柔性测试广场等10大功能区,以及整车仿真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驾驶模拟实验室、智能网联云控平台等,可满足车企产品开发和功能测试需求,其中还将建设国际二级赛道,实现赛车运动和汽车测试功能融合。

  在商业运营方面,以东风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为代表,目前,武汉经开区已投放运营智能网联汽车83台,涵盖共享出行、公交接驳、清洁环卫、末端物流等8大类型。全区236台公交车也已加装车联网终端,实现基于车联网的信息交互和协同控制。王丰伟介绍,下一步,该区还将为10000台社会车辆加装车联网终端,不断扩大车联网用户规模,改善交通安全,提升出行效率。

  在技术研发方面,依托去年成立的刘经南院士工作站和15个联合创新实验室,以及自动驾驶城市示范与产业协同创新联盟、“领航项目”等示范应用平台,目前,中国车谷正在开展车路协同设备兼容性测试等课题研究,政府、车企、高科技公司、高校院所、零部件企业携手合作,通过示范运行迭代,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从封闭和开放道路测试、示范运营,迈向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打造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强健的产业链是关键。目前,武汉经开区正加快车联网、车载传感器、芯片、高精地图、自动驾驶系统等关键领域产业培育,东风新能源产业园、亿咖通汽车电子、环宇智行、华砺智行等30多个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项目已投入运营,国电投氢能基地、众宇动力、雄韬氢雄等一大批氢能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制造企业落户,东风岚图、吉利路特斯等新能源整车项目也将陆续投产,产业集聚态势逐步形成。

  王丰伟说,“十四五”时期,武汉经开区还将促进东风公司实现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商用量产。每年引进10家至15家新能源电池、高精地图与定位、激光雷达、车联网、芯片等相关企业落户,到2025年,累计引进2家至3家新能源整车企业,基地总产值超1000亿元,建设成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全面推动中国车谷高质量发展。

  建设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 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布会透露,“十四五”时期,武汉经开区将按照“两轴两核”进行空间布局,沿东风大道和长江沿岸打造创新创业带,建设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重大科技项目。

  武汉经开区科经局副局长饶剑介绍,武汉经开区将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领域,按照“揭榜挂帅”的方式,实施一批“卡脖子”重点攻关项目。一方面,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成立产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行业创新平台,到2025年力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突破100家;同时,大力推进“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武汉中科先进院、哈工大机器人武汉创新研究院和武汉智能控制工研院快速发展,到2025年力争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15家。

  武汉经开区还将探索具有“中国车谷”特色的双创发展模式,到2025年,力争国家级双创孵化平台达到5个。同时,实施“上市培育”工程、名企名品名家工程,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头部企业;以“十亿企业、百亿行业”为目标,支持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商业模式新、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力争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

  为吸引集聚更多创新人才,武汉经开区将建立全球顶尖人才“猎头机制”,采取全球邀约、“举荐制”等方式,引进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海外专业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到2025年,力争10万大学生留区就业创业,引进战略科技人才5-10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度PCT专利申请量,达到全国同类开发区前列水平。

  打造千亿氢能产业集群 2025年氢能运营车辆达到2000辆

  氢能被称作“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作为中国车谷,武汉经开区抢先布局,已聚集数十家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军企业,氢能产业集群态势初显。

  发布会上,武汉经开区科经局副局长饶剑说,面向“十四五”,武汉经开区将继续发挥汽车产业的发展优势,重点培育氢能产业体系,支持发展能源循环产业,配套发展能源服务业,推动新能源产业逐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方面迈进。

  瞄准行业头部企业,该区将加大招商引资,重点布局氢燃料电池与集成系统、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制造、制氢和氢能储输设备、加氢站设备等领域重点项目;推进废旧电池回收转化技术研发,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循环发展;配套发展能源循环装备制造,重点开发能源转换装备,引进一批绿色储能、节能环保、能源循环装备制造等产业项目。到2025年,引进培育产业核心企业50家以上,基本形成千亿规模产业集群。

  同时,着力提高核心研发能力,努力建成在氢产品质量监控、氢能安全应用、氢燃料电池及其核心材料、氢能汽车等产业领域与国际接轨的氢能实验室。

  在氢能源汽车应用方面,目前,武汉经开区建成加氢站2座,累计在5条公交路线投放运营21辆氢能源公交车。

  饶剑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扩大示范运营体量,优先支持在城市公交等领域开展示范运营,力争到2025年氢能运营车辆达到2000辆。同时,加快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成充电桩1.5万个、加氢站(包括混建站)15座。(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谢慧敏 通讯员 孙亚云 熊欢)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