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电泰斗”张光斗先生在自传《我的人生之路》中,追忆了抗战烽火中的峥嵘岁月,展现了水利报国的赤子情怀与筑坝发电的坚守精神。张光斗,这位一生踏遍江河的水利巨匠,从抗战后方的小型电站到三峡工程的宏伟蓝图,以毕生实践见证中国水电从贫弱走向领跑,用智慧与坚守筑起了科技报国的精神堤坝。
张光斗在三峡工程建设现场
“如果祖国都亡了,我念书还有什么用”
1912年5月,张光斗生于江苏常熟贫寒之家,自幼刻苦求学,15岁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预科班,后升入校攻读土木工程。1934年,他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水利工程硕士学位,又赴哈佛大学师从工程研究生院院长威斯脱伽特教授深造工程力学,期间结识世界著名大坝设计专家、美国国家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并结下友谊。彼时的他,已在心中埋下水利报国的种子。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山河破碎的消息如重锤击心。尽管清华驻美办事处劝阻、导师力劝他完成学业再归国,张光斗却在回信中坚定表明心志:“如果祖国都亡了,我念书还有什么用?”这年7月底,25岁的他毅然离美回国,婉拒云南大学教职,只为寻找能直接服务抗战的岗位。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推荐下,他奔赴重庆龙溪河水力发电工程处,投身军工能源保障事业。
船过三峡时,山高谷窄、水流湍急的地貌让他惊叹“好一个优越的水利水电地址”,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三峡构想在他心中扎根——他坚信,唯有赢得抗战胜利,方能兴修水利、振兴国家。1937年11月,张光斗抵达四川长寿县龙溪河水力发电站,得知这里的水电将直接供给兵工厂,是抗战军工的“能源命脉”,当即决定留下。当时,龙溪河上计划开发建设四个梯级水电站,即狮子滩、上清渊硐、回龙寨、下清渊硐。作为副工程师,他主导狮子滩水电站大坝设计,在偏僻山区的艰苦条件下,与同事们仅用半年便完成图纸。
因战事导致财力匮乏,原计划装机40兆瓦的狮子滩工程被迫搁置,工程处转而推进装机1500千瓦的桃花溪水电站,以满足内迁工业的用电需求。张光斗奉命主持设计,1939年下半年电站建成通水,却因地质工程师错标接缝位置发生事故。虽未造成重大损失,却让他立下铁规矩:“凡工程设计或问题判断,必亲赴现场核查地形地质,掌握第一手资料”。这一准则,贯穿了他此后60余年的工程生涯。
在四川抗战后方的岁月里,张光斗主持设计校核桃花溪水电站,参与下清渊洞、鲸鱼口等多个电站建设,建成我国首批自主设计施工的1000千瓦以上水电站。这些电站虽规模不大,却为国防工业输送了关键能源,更积累了宝贵的自主建设经验。80年后,这些电站仍运行如初,默默镌刻着中国水电的初心。
“我是中国人,我不能离开我的祖国”
1942年,张光斗入选国民政府派往美国学习大型工程的青年工程师队伍。1944年,他协助访华的萨凡奇查勘三峡,即便日军占领宜昌、西陵峡危机四伏,萨凡奇仍通过望远镜确认了南津关坝址的优良条件。1945年,张光斗协助萨凡奇编制《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萨凡奇计划”。来华工作的美国联邦能源委员会总工程师柯登曾多次劝他举家迁美,均被他婉拒:“我是中国人,是中国百姓养育了我,不能离开祖国”。
1948年,时任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总工程师的张光斗为了保护三峡勘测论证的水电资料,在中共地下党进步人士的帮助下,成功置换了国民政府要求运往台湾的珍贵资料。这些档案资料中,有当时20年全国水力资源普查资料,有早期三峡工程相关水文地质资料,有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文资料,还有全国部分水利工程的设计档案,对于新中国水利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有信心、有志气建好三峡工程”
抗战胜利后,张光斗的报国之路从未停歇。1951年,他主持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闸设计,首次在黄河下游实现“破堤取水、引黄灌溉”,惠及焦作、新乡等3市12县,使灌溉区粮食产量增长11倍。1955年,他创建国内首个水工结构实验室(后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指导新安江水库建设的调整与新丰江水库的改进加固。1958年,他担任密云水库总设计师,在国内率先采用薄黏土斜墙坝、地下混凝土防渗墙、坝下导流廊道三项国内新技术,实现“一年拦洪、两年完工”的目标。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的足迹遍布官厅、丹江口、葛洲坝、二滩、小浪底、三峡等数十座大中型工程现场。在葛洲坝工地,年过七旬的他乘坐“沉箱”潜入水下检查泄水闸护坦质量,让操作工人惊叹“从没见过这么大岁数的老人敢下江底”;20世纪90年代,为了检查导流底孔过水面混凝土平整度施工质量,他坚持攀爬40多米高的脚手架,爬到大坝底部的导流底孔,用手摸到混凝土表面仍有凸凹不平的麻面时,坚决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标准返工修复。
89岁的张光斗在工地爬下40多米高的脚手架
对张光斗而言,三峡工程是跨越60余年的情结。从1937年船过三峡的憧憬,到1949年担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技术顾问,再到1958年参与三峡设计研究,他始终牵挂着这座世纪工程。在汇集10个专家组、126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张光斗慎重研究、反复推敲,逐字逐句地核定最终审查意见。1999年,他任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年近九旬仍每年两次赴工地。
“受之于国家和人民的多,贡献的少,深感汗颜。”张光斗始终如此自谦。这位个性要强的老人,在脚手架上拒绝搀扶,即便双手冰凉、双腿发颤仍坚持亲赴现场,用行动诠释着“严谨”二字的千钧重量。
如今,2309米长的三峡大坝如卧龙揽江,发挥着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依托这座工程,中国水电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而张光斗用一生践行的“水利报国”信念,如同他参与修建的大坝般坚固,成为后辈工程师的精神坐标。那些以科学为刃、以救国为志的先辈们筑起的科技长城,正激励着后人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砥砺前行。(文 彭宗卫 胡洋)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