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宜昌市“八五”普法工作巡礼 | 法治甘霖润峡江 善治光影耀宜昌
秋高气爽,宜昌黄柏河法治文化公园风景如画。法治长廊前,市民驻足细读;草坪空地上,孩童追逐间掠过“守法明礼”标语;绿树长椅间,老人闲谈时热议邻里矛盾的依法化解,人、城、法,在这一刻和谐相融。
法治文化公园。(宜昌市司法局 供图)
自2021年“八五”普法启动以来,宜昌市将普法宣传融入城市血脉、发展肌理,以法为笔、民情为卷,绘就了一幅春风化雨的法治图景:枝江跻身“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县(市)”,秭归《屈子问典》普法品牌建设、宜昌市首创的跨部门协作平台长江水上法律服务中心等12项创新实践获国家、省部级肯定,2023年宜昌代表湖北省接受司法部“八五”普法中期调研评估获高度评价……普法工作,正日益铸就宜昌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成为这座城市最靓丽的底色。
高位推进 构建普法新格局
“要把普法工作纳入法治宜昌建设全局,作为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重要内容,做到与法治宜昌建设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这样的专题部署,5年来已成为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会议的工作常态。
在推进实施“八五”普法过程中,宜昌持续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普法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专项决议,市委依法治市办将普法工作纳入法治督察清单,通过年度督察、中期督查、第三方评估“三重监督”,压实主体责任。2024年,全市法治宣传教育知晓率达90.5%,成为责任体系闭环运行的有力印证。
监督机制同样坚实。9月5日,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深入一线,专题视察“八五”普法决议落实,实地调研青少年法治教育、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普法与法律服务情况,展现人大监督的常态与实效。
“荆楚民生观察团”调研夷陵区“夷心护蕾”法治副校长工作。(裴蜀华 摄)
全市上下,“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得到切实贯彻。全市印发《市直单位年度普法责任清单》,推动各单位围绕“12・4”等节点开展普法4200余场;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群体落实以案释法制度,发布典型案例680余期,评选“十大经典案例”;107名普法联络员、328名普法讲师团成员牵头推动,122支普法志愿队伍、2万余名志愿者活跃城乡,五年来开展普法活动3854场次,全民普法“大合唱”的旋律愈发嘹亮。
精准滴灌 法治活水润民心
“企业合同审查有哪些风险点?员工权益保障的法律依据是什么?”4月25日,广汽传祺宜昌分公司百余名经营管理人员正专注聆听法治讲座。当天,“法‘典’护航 宜‘企’同行”民法典主题宣传月活动在此启动,湖北民基律师事务所殷书国律师专题授课,开启了新一轮精准普法实践。
4月25日,“法‘典’护航 宜‘企’同行”宜昌市2025年民法典主题宣传月活动启动。(唐姝亚 摄)
近年来,宜昌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中心,以普法责任制为抓手,推动普法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构建起分众化、全覆盖的普法新模式。
聚焦“关键少数”,尊法赋能强骨干。分级分类落实《宜昌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实现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集体学法常态化。开展市县党委中心组法治讲座155次、政府常务会议学法360次,党校组织法治专题课培训7795人,线下旁听庭审6753人次,显著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党纪法规纳入中心组必学内容,“法纪教育在支部”实现全覆盖。
宜昌市司法局、市教育局联合举办“法护青苗 展‘宪’风采”青少年主题法治教育活动。(宜昌市司法局 供图)
守护“未来力量”,学法护航护幼苗。夯实青少年法治课堂主阵地,落实课程、师资、教材、课时“四保障”,千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开展教学交流;开发近百门法治研学课程,广泛开展模拟法庭、知识竞赛;推出15个防范校园欺凌等方面线上课件,录播禁毒法治课,举办法治讲座(法治班会)5万余场、家庭教育促进法宣讲1000余场。夷陵区42所中小学选聘66名法治副校长,依托基地教学、模拟法庭等打造“夷”心护蕾品牌,为青少年成长筑牢法治屏障。
助推“发展引擎”,守法致远稳底盘。推动法规学习进国企主题党日,实现“国资国企大讲堂”市县全覆盖;编印《民营企业常见法律风险防范指引》,制作普法短视频60余期,开设“法润民企”讲堂,专题解读《民营经济促进法》,助力企业合规经营。鑫鼎集团将茶文化与法治建设相融,打造出“鑫清廉”特色法治品牌,开设“法治讲堂”培训1500余人次,展现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清晰路径,让民营企业学法用法落到实处。
宜昌市2024年“国家宪法日”中宣传活动中,法治书法开启普法新模式。(宜昌市司法局 供图)
厚植“众志之基”,用法安居固根本。在广袤乡村,积极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通过坝坝会、村落夜话和定点摆摊等方式实现普法“点单配送”;依托“12348”微信群、“村村响”广播推送法治知识;组织新春普法、巾帼普法乡村行等特色活动,累计编发宣传资料238万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还发动55名外卖骑手化身“普法速递员”,开展“法治随餐达”活动,让法律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宜都市锦江社区普法剪纸画。(宜都市司法局 供图)
文化浸润 法治品牌亮峡江
“天上不会掉馅饼!就算掉了,那也是陷阱!”7月25日晚,夷陵大桥下欢声不断,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开放麦”脱口秀上演,5位演员轮番登台,将防范电信诈骗、美容消费维权等法律知识巧妙融入诙谐段子中。
7月25日,宜昌市司法局创新打造“法治+脱口秀”街头剧场新模式。(皮雪静 摄)
“原来普法也可以这么有趣!”在秭归屈原故里景区,游客看完《屈子问典》文旅小戏后发出这样的感慨。秭归深入挖掘屈原法治文化内涵,打造出这一独具特色的普法品牌,系列作品全网点击量已突破200万,更入选中央网信办全国优秀普法案例。
《屈子问典》文旅小戏。(秭归县司法局 供图)
放眼全市,既“接地气”又“有新意”的普法品牌正在宜昌不断涌现、遍地开花:宜昌探索“非遗+普法”模式,将法治元素融入楠管、剪纸、皮影戏等,建成2个县级法治文化创作基地,创作书画、微视频等作品1600余件,31部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枝江创新推出“普法脱口秀”,构建“寓学法于乐、于趣中悟法”的新型普法路径,让法律知识随着笑声“声”入人心;“法治宜昌”“安叔说吧”“巴暄儿话税收”等品牌持续发力,6名市级“网红普法志愿者”发布作品超百个,抖音总播放量突破1400万次。
五峰法治文化公园。(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司法局 供图)
普法不仅要“有声”,更要“有根”。5年来,宜昌在城乡建设中同步规划普法设施,新建法治文化阵地239个,5处获评“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从商圈楼宇的法治广告,到公交站台的法律小贴士,再到“我的宜昌”客户端的“掌上普法”专栏,法治元素已融入城市肌理,市民在休闲中潜移默化接受法治熏陶,在参与中坚定法治信仰。
法治护航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账户终于解封了,员工可以安心过年了!”2024年春节前夕,宜昌一家民营企业在公益律师的专业协助下,成功化解经营困境,法定权益得到及时保障。
为畅通企业诉求反映渠道,宜昌依托湖北省非公有制企业投诉服务平台,推动13.4万余家市场主体完成注册,组织190名专业律师提供全天候法律服务,累计受理企业诉求1530件,办复率达99.6%,其中70余起典型案例获全省推广。同时,深化“万所联万会”机制,实现52家律师事务所与186家工商联所属商会精准对接,帮助企业建立风险防控机制63套,法治服务的温度切实可感。
法治宣传进企业。(李海丹 摄)
在普法赋能方面,宜昌持续开展“千名律师进千企”“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公益法律服务“四进四送”等专项活动,累计为企业提供订单式讲座、常态化咨询、规范化体检等定制化法律服务1.02万件次,帮助企业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达4.1亿元。当阳市成立劳动法律专家库,开展各类法治宣传近500场,连续三年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优秀等次,法治正逐步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各地积极创新方式,通过“法治体检”“法律三进”等专项行动深入民营企业一线,精准破解企业在合同履约、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面临的法律难题。通过梳理风险点、编制产业链法律服务清单等方式,提供针对性服务。线上平台提供24小时法律支持,高诉求办结率充分体现响应速度与处置效率。这一需求导向的服务模式,有效疏通民营企业发展的“堵点”,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宜昌市猇亭区发放宪法宣传资料。(猇亭区司法局 供图)
如今,法治已从外在约束真正内化为企业治理、市场运行的基本准则,成为宜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助推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动能。
普治融合 基层善治绘“枫”景
“多亏王奶奶,我们家的漏水纠纷终于解决了!”西陵区幸福路社区居民李师傅口中的“王奶奶”,是78岁的“法律明白人”王淑莲。
3年来,她凭借“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化解漏水投诉、婚姻家庭等纠纷120余起,手写的30余本“调解日记”里,记满了“用百姓的方法,解百姓的事”的朴素实践。
2024年3月30日,锦江社区法律明白人在“邻里守望节”活动现场进行普法宣讲。(西陵区司法局 供图)
像王淑莲这样的“法治微光”还有很多。宜昌严格按照“选、育、管、用”标准,培育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6165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2816户,组织集中培训2092场次,累计参与法治宣传与法律服务1.05万场次,调解矛盾纠纷5.6万件,真正让法律走进生活、贴近群众。
猇亭区76名“法律明白人”年均参与化解矛盾500余件,成为基层依法治理的重要力量;宜都市11个乡镇、155个村(社区)全部配齐“法治村主任”,法律服务直抵村组,打通依法治村“最后一米”。
宜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普法与治理深度融合:1619个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年均提供法律服务2万余次;建成13个“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创新“警司联调”“线上调解”,年均调解案件超2万件,成功率达97.9%,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2025年6月13日,宜都市陆城街办进行“法律明白人”培训。(宜都市司法局 供图)
法治与民主管理在乡村同频共振:制定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开展村级民主管理、重大经济合同合法性审核、制定修改村规民约2400件次;“八五”普法以来,7个村(社区)创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五载普法耕耘,一曲峡江和鸣。从社区“坝坝会”到乡村“议事厅”,从矛盾调处中心到法治文化阵地,宜昌以普治结合的扎实实践,绘就出一幅法治有序、和谐善治的新“枫”景。
站在新起点,宜昌将持续深化普法与依法治理,让法治之光照耀峡江,为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提供坚实法治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宜昌实践中谱写绚丽法治新篇。(记者闻玉强 通讯员郑纯全)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