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万级人口大城可与自然共生共荣!”武汉湿地花城实践获国际盛赞
“千万级人口大城可与自然共生共荣!我坚信,武汉必将以其‘国际湿地城市’的远见卓识,持续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更多积极范例。”8月6日,在武汉举办的“厚植支点建设的绿色底色”主题报告会上,《湿地公约》秘书处副秘书长杰伊·奥尔德斯通过视频连线发出的赞叹,赢得全场掌声。他盛赞武汉作为全球首个人口超千万国际湿地城市的范例价值,并坚信武汉将持续引领全球湿地保护。
这份国际认可的范例,由一个个沾满泥土气息的生动实践共同书写。报告厅内,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程师冯江抚摸着展板上一张张鸟类照片,动情讲述:“12年坚守,沉湖鸟类从169种增至301种,超10万只候鸟归巢,‘百里荒湖’真正成了‘鸟类天堂’!”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明亮如数家珍地分享市民力量:“‘民间河湖长’‘城市观鸟人’队伍越来越壮大,成为守护湿地精灵的明亮眼睛。”武汉市春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金珂伊则带来社区绿色驿站的温馨一幕,她展示着居民手绘的绿地图:“500座驿站就是500个绿色客厅,大家共育花草、分享收获,邻里情在绿意中升温。”
坚实的生态基底,孕育出令人瞩目的“武汉答卷”。依托丰富湿地资源,武汉创新推出全国首个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建成“空天水岸”智慧监测系统,打造50处小微湿地实现“湿地入城”。公园建设方面,全市公园1024座,成为中部首座“千园之城”;绿道总长2426公里,105公里东湖绿道荣获“亚太区卓越奖”。绿色惠民深入人心,“公园+”文化活动年吸引游客超1亿人次,生态福祉惠及千家万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球首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中部地区首座‘千园之城’……一个个金字招牌,正是‘两山’理论在武汉落地生根最有力的注解。”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局长黄江波表示。
“相信武汉有能力承担起中国公园城市建设的示范!”中国工程院院士、城乡规划学家吴志强通过视频寄语表示,武汉公园城市建设,从“300米见绿、500米入园”到“公园20分钟效应”,一步一步从单点慢慢变成网络,完成整体空间绿色布局。
在本次主题报告会上,面向未来的武汉绿色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新篇。“这份绿色答卷属于全体市民。”黄江波展望道,“我们诚邀每一位热爱这座城市的人加入‘绿色合伙人’行列,奋楫争先,共同厚植支点建设的绿色底色,绘就更加绚丽的湿地花城新画卷!”(记者杨文漪、通讯员孙姝、张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