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花飞舞间,他用双手勾勒出钢铁的骨架;创新征程上,他以智慧引领变革。丁明天,中交二航局双柳基地下料班的一名电焊机器人操作员,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浪潮下,他主动拥抱时代变革,以数字匠心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从基层焊工到“智造”先锋,他用30年的坚守与突破,展现了新时代工人崇德尚技、不断进取的卓越风貌。
丁明天在机器人焊接生产线上
从电焊操作员到焊接“艺术家”
丁明天是湖北黄冈麻城人,1995年,17岁的他应聘进入二航局双柳基地,成为下料班的一名电焊操作员,这是他人生第一份工作,一干就到现在。
当时工作环境很艰苦,劳动强度大,工人们都是“凭经验干活”。“那时候工作环境简陋,设备基础,特别是夏天还要穿很厚的工作服,焊点温度达到五六十摄氏度,不时飞溅的钢花,稍不注意就可能烫伤。”丁明天回忆道。
为了能尽快掌握操作技能,上班时间,丁明天从学徒做起,跟着老师傅扎扎实实学,下班后利用休息时间,自己反反复复练。“焊接要瞄准缝隙,要控制温度,还要提防火花。”丁明天说,刚开始学操作那段时间,自己常常汗流浃背,眼花手抖。
但丁明天不怕苦不怕累,面对困难也从不言弃。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他很快在班组里脱颖而出,成了“靠得住”的主力焊工。他用那双勤劳的手,和不服输的那股劲,在一簇簇焊花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保障着钢铁的结构强度和工程进度。
为获得更大突破,他还申请加入武汉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刘建锋创新工作室,不断提高电焊质量与水平。在公司组织的焊工技能比武大赛中,丁明天多次以扎实的理论和精湛的操作获得比赛第一名等佳绩,成为同事们学习的榜样。
当焊花飞进“智能化”臂弯
生于改革开放年代的丁明天,并非那种只守着经验、不愿变化的老工人,一直以来他都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工厂里引进的各类新设备,他总喜欢去围观、琢磨,回去还在笔记本上画下设备原理图。“别人看热闹,我喜欢看门道。”丁明天说。
工作之外,丁明天也常在手机上研究操作系统、各类应用app,别人打游戏放松,他却乐此不疲地了解参数、设置逻辑。这些习惯,也让他后来成为智能化转型路上的“先手”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智能化生产方式的兴起,人机协同成为新的工作常态。2023年12月,中交二航局新引入机器人焊接生产线等先进设备,焊枪被智能面板所取代。
在别人还对新技术观望犹豫时,丁明天却第一时间报名,成为第一批学习机器操作的工人。“刚开始心里也打鼓。手工焊了二十多年了,真让机器来,那自己会不会被它们取代了?”丁明天也有过担心。
但很快,他调整了自己的思想:人不一定永远上第一线,但一定得学会和时代并肩,机械化、智能化生产必定是未来发展趋势。丁明天认为,自己不是在替代岗位,而是在重构岗位角色,从传统的“人工作业”转为“人机协作”,正是焊工职业的“现代进化”。
焊花跳转成代码
手工焊接需要的是人的经验、技巧和判断力,而自动化焊接设备的“大脑”是预设的程序,焊接机器人工作快、质量高,但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工作,缺乏应对突发状况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把关。虽说丁明天从事了近30年手工作业,短时间内要把焊枪换“智”枪,转型难度可不小。
刚开始时,调一组坐标得花好几小时,机器老报错、卡顿,一套流程调试下来,比人工焊接还慢。公司年轻人笑他学得慢,他反而笑着说:“你们跟机器人长大,我是跟火花长大的,现在是追你们。”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记录、一次次调试,丁明天不急不躁,每次失败都一项项排查。为了适应控制系统,他晚上回宿舍反复模拟操作界面,经常学到凌晨忘记睡觉;看不懂控制逻辑,他就查资料、问技术员,一笔笔抄写流程。“别人学一天,我学三天;别人记参数,我多记逻辑。”丁明天说,自己虽然慢点,但不肯将就。
在实操中,他渐渐总结出“经验+数据”的方法,把二十多年来积累的传统焊工经验都转化为参数输入建议,开始能熟练驾驭机器人。他甚至主动提出工艺优化意见,帮助班组一起提升整体焊接效率。“机器人不会出错,但也不会思考。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少犯错,干得更准。”丁明天说。
随着智能化的铺开,焊接机器人开始逐步取代人工,如今的丁明天,也早已不再是那个戴着老式面罩、满身焊渣的传统焊工。他的工作,从“操作焊枪”变为“操控流程”;他的角色,从焊接操作员变为焊接“程序员”。
用智慧与责任传承匠心
得益于中交二航局智能智造中心的持续投入,员工们实现了轻松又高效地完成工作。作为企业桥梁钢结构自动化、智能化的研发平台,智能智造中心不仅推动了设备研发与应用落地,还成功研发并推广多款核心设备,助力焊接质量和效率双提升。
“以前人工焊接,一天最多完成八十米到一百米,现在机器人一天就能焊完一百八十米。”丁明天指着焊缝轨迹图说,“你看这曲线,换做以前,要三个人加班一天。现在一人值守就行。”现在,顶底板单元件、隔板单元件焊接已实现全自动,效率提升了30%,人工成本下降了30%。除此之外,焊接机器人还能根据不同构件调整路径,精准控制误差。
“技术是要传的,机器不懂感情,但我们懂安全和责任。”丁明天说道。他也从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带领年轻工人一起学习焊接机器人技术,从零开始传授使用方法和操作逻辑。刚入职公司的孙振鹏是丁明天的新徒弟,为了培养好他,丁明天手把手、毫无保留地教他机器人焊接技术。在丁明天的用心带领下,不到一周徒弟便学会了机器人焊接技术,心里充满着敬佩与感激。
从拿焊枪,到“教”机器人焊接,从跟在师傅身后学手艺,到成为教新员工操作智能设备的大师,面对产业升级、岗位转型,丁明天没有停留在过去,而是用持续学习与主动适应,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工人的转型之路。工作30年,丁明天的身份变了、技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对质量的执着与对岗位的热爱。
“每一道焊缝,焊的是安全,是责任。不论是用手焊,还是用机器人焊,我们都必须对它负责。”丁明天说。(文/图 陈圣恩)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