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记者从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获悉,长江江豚被动声学监测技术成功应用于柬埔寨湄公河伊洛瓦底海豚的监测和保护。
长江江豚和伊洛瓦底海豚都属于小型齿鲸,它们均能发出高频声呐信号,通过调整声呐信号的脉冲时间间隔来定位不同距离的鱼类,以此进行捕食;同时,它们也都能发出低频通信信号,用于个体间,尤其是母幼间的交流。但是,过强烈的水下噪声不但会导致它们难以接收到声呐信号的回声,使其无法定位水下目标和捕食,甚至可能被船舶撞击;母幼之间的通信也会被噪声不同程度遮掩,使得幼豚得不到母豚的及时哺乳和照顾而难以健康成长,甚至发生搁浅和伤亡。
湄公河伊洛瓦底海豚管理保护国际专家研讨会专家供图
“基于长江江豚和伊洛瓦底海豚在声学特性上的相似性,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武汉品度科技公司联合研发了长江江豚被动声学监测技术设备。”3月24日,湄公河伊洛瓦底海豚管理保护国际专家研讨会上,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梅志刚向国际鲸豚保护专家介绍,通过研发的拖曳式与定点式声学设备实时追踪海豚种群分布及活动节律,发现湄公河伊洛瓦底海豚主要活动区域的航运旅游船舶噪声和渔业活动使用的渔具,导致了伊洛瓦底海豚捕食和栖息地环境受到影响。同时,局部水域的强烈噪声对伊洛瓦底海豚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正常移动或迁移产生影响,尤其是在不同水位季节的正常移动,这使得伊洛瓦底海豚不同小群体之间的交流和繁殖受到影响,甚至被阻隔,严重威胁着种群的稳定和延续。
柬埔寨湄公河伊洛瓦底海豚管理保护国际专家研讨会供图
“此次为期1年的湄公河水下被动声学监测结果,得益于中国长江江豚及长江生态保护经验,为柬埔寨湄公河伊洛瓦底海豚核心栖息地禁渔区设置、限制旅游船只干扰和优化生态廊道管理等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介绍,近年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长江江豚保护实践成为全球小型鲸类动物保护的成功典范。通过建立“技术研发——本土验证——国际推广”的创新链条,中国江豚保护的技术和公益经验将从长江走到亚洲湄公河、伊洛瓦底江,甚至南美亚马逊河等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河流,为促进全球小型鲸类保护作出贡献。(记者文俊、通讯员周硕)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