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2025年淡水鱼加工业发展大会在汉举行 千湖链动新质生产力
2025-03-31 13:50:01来源:大武汉编辑:程华责编:魏寒冰

  春樱绽放,千湖竞秀。3月29日,以“以工富渔,健康生活”为主题的“2025年淡水鱼加工业发展大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长湖及全国淡水鱼加工企业代表、行业学者、媒体代表等300余人齐聚江城,围绕淡水鱼加工产业的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全链协同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与力量,共谋淡水鱼加工产业新未来。

  大会在中国乡村发展协会、湖北省乡村发展协会指导下,由武汉市乡村发展协会联合中国食材电商节组委会、湖北水产集团、长江日报等单位主办。武汉市农科院、武汉市水产学会、武汉农学会等单位协办。

原标题:2025年淡水鱼加工业发展大会在汉举行 千湖链动新质生产力

淡水鱼加工业发展大会现场。刘帅 摄

  开幕式:凝聚共识 共谋产业发展新篇章

  作为全球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国和消费国,我国淡水鱼产业正面临从“产量优势”向“价值优势”转型的关键阶段。湖北作为“千湖之省”、武汉作为“百湖之市”,淡水鱼产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武汉市水产品产量达49.5万吨,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如何以加工技术升级驱动产业价值链提升,成为本次大会的核心议题。

  开幕式上,中国乡村发展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齐国指出,淡水鱼加工业是推动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渔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湖北省乡村发展协会会长刘晓洪提出“三化”发展路径——数字化升级、绿色化转型、品牌化突围,强调湖北将依托资源优势,推动全产业链实现创新发展。武汉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则向全国企业家发出邀约:武汉将以最优政策、最佳服务,支持企业在汉布局深加工项目,共同擦亮江城鱼鲜品牌,打造全国淡水鱼加工产业创新高地。

  院士把脉:科技赋能 锚定产业升级方向

  在院士指导讲话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薛长湖教授直击行业痛点,分析了我国淡水鱼加工业面临的现状与不足,为行业发展把脉定向。他指出,我国淡水鱼加工业已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从国家到地方都加大投入支持产业发展,如武汉设立5亿元产业基金,重点扶持鱼糜制品、生物制药等高附加值项目。未来十年,行业将围绕“高值化、智能化、绿色化”主线,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预计到2030年,行业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其中精深加工产品占比将提升至40%。

  水产加工业不仅是传统产业,更是充满潜力的“蓝色经济”引擎。薛长湖院士特别提到湖北武汉的产业优势:长江中游丰富的水系资源与华中地区密集的科研院校所形成独特产学研协同优势,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优势,发展好淡水鱼加工业,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原标题:2025年淡水鱼加工业发展大会在汉举行 千湖链动新质生产力

参会代表认真听报告。刘帅 摄

  专家论道:剖析现状 探索破局之道

  在主题演讲环节,三位行业权威专家围绕淡水鱼加工产业发展从宏观趋势、区域实践和产业出路多维度展开深度解析,探讨湖北武汉产业升级的路径与策略。

  上海海洋大学汪之和教授介绍我国水产品加工基本概况指出,我国淡水鱼加工率不足2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亟须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及加快新技术研发、优化区域布局等推进产业发展,提升附加值。湖北连续29年淡水养殖面积、产量全国第一,武汉作为重要的渔业产业聚集地,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华中农业大学熊善柏教授针对湖北武汉淡水鱼加工业的潜力优势、短板不足,提出强化龙头引领、建设产业集群、培育特色品牌等对策建议。湖北水产专家何秋生则聚焦“淡水鱼加工业的根本出路”,呼吁行业向“四化”迈进——产业化整合资源、规模化降本增效、标准化保障品质、专业化提升技术,构建从养殖到餐桌的全链条竞争力。

  企业实践:向“链”而兴 创新案例点亮产业未来  

  大会同步设立“向‘链’而兴”实践经验分享环节,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展示创新成果。

  湖北水产集团以“以工促渔,蝶变正当时”为题,分享了该集团近年来在渔业加工、科技创新方面的显著成果。海南华研胶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享淡水鱼加工营养健康和绿色产品最新研发案例,揭示鱼副产物综合利用的巨大市场潜力。“在淡水鱼加工过程中,冷链与加工技术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品质与市场流通。”供销冷链(荆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分享了近年来在淡水鱼预制产品和品牌建设的创新实践。作为全国知名共生餐饮食材供应链服务商,武汉良之隆食材股份有限公司结合自身实践与经验,分享了关于淡水鱼加工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从科技创新到市场拓展、从产品研发到产业协同,这些优秀案例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发展思路与宝贵经验。

原标题:2025年淡水鱼加工业发展大会在汉举行 千湖链动新质生产力

企业经验分享环节,与会嘉宾聚精会神聆听。刘帅 摄

  区域招商:竞展“渔”引力 共绘“鱼米之乡”新景

  作为大会亮点,武汉市黄陂区、江夏区现场推介产业优势:黄陂区以建设“全市唯一、中部领先”市级农产品加工园为载体,突出“生态优先、科技强渔”理念,展示了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雄厚实力与资源优势。江夏区聚焦“一条鱼”工程,从“一条鱼”到“全链条”的蝶变,展示了特色渔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及打造中国淡水产品预制菜之都的决心。两个区的相关负责人现场表示,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企业关注黄陂江夏、投资黄陂江夏,共同推动渔业与农产品加工产业迈向新的高峰,共享生态红利、共创产业标杆、共拓市场蓝海。

  大会压轴环节,揭晓2025淡水渔业“爆款王”推荐结果并举行签约仪式。现场同步发布《淡水鱼加工高质量发展倡议书》,呼吁行业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共建绿色智能产业链,共筑新时代“鱼米之乡”新图景。  

  “这场汇聚政、产、学、研各界的盛会,不仅为淡水鱼加工业提供了技术路线图,更搭建起资源对接的高端平台。”一位参会企业界人士表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的双轮驱动下,淡水鱼加工业将加速迈向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让一尾鱼游向世界,让一座城因渔而兴!”武汉市乡村发展协会负责人感叹:武汉,这座“因水而盛”的城市,正以开放之姿,迎接淡水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代。(长江日报记者蒋太旭)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