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湖北省科技馆在光谷腹地开门迎宾。
从每日参观者数十人、到数百人、到过千人……到2024年底,全年接待观众超过150万人次,走在中部前列。
湖北省科技馆团队有180多人,其中六成以上为女性员工。近日,湖北省科技馆获得2024年度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3月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省科技馆,感受到她们在光谷腹地,“玩”出不一样的大众科普。
“玩转课堂”下乡 播撒“科学种子”
“能讲、能演、能沟通,她们每一个人都要是多面手!”该馆副馆长聂海林笑着介绍,创新发展部部长蒋怒雪、影视科普部部长孙允芳、观众服务部部长李文君、科教活动部副部长黄瑜君……
这些女将中,有年近30年工龄的老员工,也有上班半年的00后。
她们坚持通过自己平凡而创新的劳动,为荆楚播撒“科学种子”。
一组数据见证2024年的突破“历史”:全年接待观众突破150万人次、团队580支;开展线上直播380场,观众超过300万;发布线上科普作品276件,阅读量累计超过4000万;选拔、培训科技志愿者和“小小讲解员”2000多人。
展览管理部部长杨静,在科技馆工作26年。2024年,她带领团队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推出以实验、讲解、体验相结合的“科学小百科”“玩转课堂”“主题线路参观”三个科普教育活动品牌。
讲解员曹叶凡、戴佳欣成了孩子们的大朋友——“科学小百科”每场10分钟,“玩转课堂”每场20到30分钟。
“每次开展‘玩转课堂’,我们都要精心地准备脚本,装扮成孩子们喜欢的样子,讲话的语气、互动的气氛、现场的节奏,都要考虑孩子们的参与和喜欢……”科技辅导员们开放定时展项18,600场,其中开展“科学小百科”活动584场,“玩转课堂”接待学校班级179个……共计接待50000余人。
2024年7月以来,“玩转课堂”活动跟随科普大篷车,走进校园拓展教育活动,先后在鄂州市红莲湖三小、黄冈市浠水县实验小学、武昌区滨江实验一小等14所学校开展,惠及中小学生3000余人,将馆内科普活动向馆外延伸,与学校携手,开展定制化科普服务,满足多元化需求。
坚持8个月 “仰望星空”跨国之约落地
科普无国界。
2024年,孙允芳带领7名女同事和3名男同事尝试了“星夜探奇”活动,吸引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马赛天体物理学实验室名誉研究主任、宇宙星系运动学专家MichelMarcelin到武汉交流,他不仅在省科技馆开展了2天的天文科普讲座,还与15组武汉居民家庭一起凝视星空,探讨天宫的科普话题。
为了促成这次活动,孙允芳团队从3月起,就通过法国驻武汉领事馆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沟通。
“我们与法国领事馆多次协商活动议程,和同事们精心设计《天宫24小时》课程。让外方十分满意”孙允芳回忆说。
待双方达成一致后,省科技馆提前向社会公开征集小学生和家庭参与。
“很火爆,‘秒’满员!希望参与的家庭太多了。”孙允芳笑着说。
2024年10月11日晚7时许,MichelMarcelin如约来到省科技馆广场,15名孩子及其家长们高兴地用英语跟他交流。随即,“星夜探奇”活动开始。法语、汉语、英语交融,交流持续了1个半小时。
“这是一次‘星夜探奇’”跨国之约,从设想到落地,很不容易,但我们让孩子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科普体验,值得!”孙允芳说。
00后当视频主播 让“天问”与网民隔空握手
2025年2月6日,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研发的“天问”人形机器人实现与人握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能否做场直播,让公众直观认识到未来的科技力量?湖北省科技馆联系上团队,希望进行直播,向广大网民进行科普宣传。
谁来担任直播主持呢?00后的甘蓉哲主动接受挑战。
她是一位2024年9月才入职的小女生,学习的是播音主持的专业。“可能大家谈到主播第一印象都会是网红直播,但是其实能够借助科技馆的平台利用直播进行科普也是非常有益的事情,我希望能够利用光谷科技策源地的优势,让大家感受到硬科技的亲和与贴心。”甘蓉哲说。
今年1月,她们团队结合AI热点,找到人工智能研究院,做了首期直播产品《人工智能国家队第一现场探秘》,受到网民点赞。
“‘天问’是I人还是E人”“‘天问’如果参加奥运会,哪个项目最有优势……”2月11日,直播活动第二期走进武汉大学“天问”人形机器人团队,直播现场和线上评论区互动欢畅。
甘蓉哲参与策划、执行直播,不仅走进了实验室与天问握手,也让网民感受了一次隔空握手。
“我们在筹备第三期直播!”甘蓉哲说,“我们要抓住热点,让湖北省科技馆不仅在场馆里开展科普,更要走出去,走进高新企业,让更多公众了解前沿科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通讯员 张翼 徐雅丽)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马赛天体物理学实验室名誉研究主任、宇宙星系运动学专家Michel Marcelin到汉交流。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