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湖北省科技厅介绍,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工作,把其作为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内容,强化组织保障,加快推进试点工作落实。
构建跨部门、跨地区、跨体制协同运行机制
在湖北省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和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由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8部门联合组织,选取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农科院、中国信科等26家单位进行改革试点,构建“2+8+N”工作体系,针对科技人才分类不清晰、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式方法局限等问题,启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规范》等3项标准研究,为全省各试点单位在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科技人才分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等提供相对普适性的参考借鉴。
建立突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效能的激励机制
湖北坚持评价与激励并重,持续完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制”“赛马制”等项目组织实施中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发现、遴选有实力、能攻关、出成果的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瞄准29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基础软硬件、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仪器设备和试剂等“卡脖子”技术瓶颈,实行“军令状”“里程碑”等管理模式,推行以“用”为导向,建立体现支撑国家安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实际贡献和创新价值的评价指标,统筹全省优势创新资源及高精尖人才开展协同攻关,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有组织科研新机制。
聚焦分类评价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湖北针对承担重大攻关任务、从事基础研究等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科技人才开展评价指标探索。突出做国家事、担国家责,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对承担的国家任务和所服务的国家需求,分级分类开展绩效考核,形成定量考核评价指标,组建使命驱动的建制化攻关团队。注重社会价值体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印发《协和名医评选管理细则》,构建由业务贡献、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专业影响力构成的协和名医评选指标体系,并强化基于病案数据提取的定量评价指标分析,2024年度共评选出10位协和名医。强调成果和实际贡献,中交二航局制定《科技人才管理办法》,构建以任务类指标、成果类指标、价值类指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托科研人员任务管理软件,探索实施项目化、信息化、数据化科技人才考核评价新模式。
聚焦评价方式 全国首创人才注册积分制
探索信息化评价方式,武汉东湖高新区试点人才“注册制”“积分制”等开创性举措走在全国前列。湖北建立注册评价指标,设置人才评价关键指标26项、荐才企业评价关键指标54项,全面评价科技人才及荐才企业的创新能力、水平和贡献;构建量化评价模型,按照知识、经验、能力、贡献、诚信5个指标维度和分值权重,形成高端管理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等7个量化积分模型,以数值的形式反映个人素质、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业绩贡献等人才现实情况;搭建无证明人才积分系统,开发“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才注册服务平台”和“东湖高新区人才随身宝”,提供测评计算、系统打分、政策匹配、审核认定、环节告知等功能,实现系统数据自动“跑分”。2023年以来,人才注册服务平台累计注册人数3.35万人。
聚焦评价机制 探索开展基础研究长周期考核
针对基础研究类耗费的精力大、研究周期长、显性成果少的特点,试点单位探索长周期考核评价机制。武汉市科创局探索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支持重点高校、医疗机构开展基础研究特区试点,对符合条件的团队实行3至5年稳定支持。华中科技大学设立基础研究、交叉研究支持计划,配套专项经费与支持方案,探索“揭榜挂帅”竞争性资源配置机制,给予长周期的稳定支持。武汉理工大学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完善长周期支持机制,对青年人才考核周期从4年延长至“3+3”年。华中农业大学实施“狮山硕彦计划”,探索长周期考核机制,遴选支持232位优秀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梯队培育体系逐步健全。
充分赋予用人单位自主权
组建10家湖北实验室,赋予人才“引育留用评”自主权,实行“自主引才育才、自主设岗聘任、自主评价定薪、自主使用经费”。洪山实验室在人员聘用、薪酬待遇、成果奖励等方面大胆突破,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岗位聘用机制,实施“重大项目遴选制”“委托协商制”“项目谈判制”等方式灵活遴选技术攻关人才打造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攻关人才队伍。实验室集聚了8名院士、130余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近2年累计从剑桥、耶鲁、德国马普所等知名院所全职引进40余名优秀人才。
全方位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
湖北坚持评价与使用并举,评价与培育并重,评价与减负并行,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持续加大青年科技人才专项支持力度,先后设立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智能建造”青年科技人才服务企业专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支持专项,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占省计划项目的比例超过60%。特设岗位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委以重任,三峡大学对优秀青年人才探索建立青年特聘岗位,设立“人才特区”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湖北工业大学支持青年科研人员从赋权改革中获益,在职称评审中单列成果转化型。
促进区域人才协同发展
聚焦基层人才难引进、留不住、缺培育等问题,湖北探索引导各类人才向生产一线、基层一线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激励机制;支持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新,实施科技人才服务企业专项,着力将武汉市人才资源与各市州创新资源充分融合,引导科技人才向基层流动,两年累计引导177名科技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实施“楚天英才”科技创新团队计划,累计支持43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引导2500余名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向企业一线集聚;鼓励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建设324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累计支持1.2万余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农业农村一线;建立“三大都市圈”人才互认互用机制,武汉都市圈建立人才评价服务“跨城通办”机制,“武鄂黄黄”四地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证书等事项互认互通。(文 姜胜来)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