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湖北竞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AI风起刷新千行百业
2024-05-16 10:33:05来源:湖北日报编辑:高钰姗责编:石丽敏

 湖北竞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AI风起刷新千行百业

图为位于光谷的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使用5G+AI云诊断平台筛查病例样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新闻调查

  无人驾驶汽车横跨长江,自如变道、停车,丝滑流畅;

  机器人在工厂车间挥臂起舞,完成各种复杂精细的操作;

  医院里的胶囊胃镜、Pet-CT智能设备,快速精准检查……

  人工智能正以惊人速度来到你我身边,重塑生产、生活方式。

  从工业制造到日常生活,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产业,一个个“人工智能+”,正在湖北“+”出无限可能,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23年,湖北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7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湖北人工智能企业超680家,形成涵盖上游基础层、中游技术层、下游应用层的全产业链,正全速竞逐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和产业发展高地。

  “AI+”催生出众多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相互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走进TCL空调武汉智能制造基地,人们对未来工厂的多种想象已真实呈现在眼前。

  偌大的空间里,上百台机器手臂有条不紊地操作,产品流转在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上,为数不多的工人穿插其间,在工厂“智慧大脑”的统一指挥调度下,机器与人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空调装配的全过程。

  “从物料进入到成品输出,实现8秒钟生产一台空调,打破10秒的‘行业天堑’。”TCL空调器(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心安介绍,通过运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孪生技术,TCL新工厂实现了质量改善提升73%,效率提升32%,年产量可达600万套。

  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湖北加快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亿咖通7nm车规级芯片龙鹰一号成功商用,黑芝麻2代4款智能芯片完成流片……依托本地场景资源优势,湖北大力发展智能芯片产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拳头产品。

  在城市交通和自动驾驶领域,人工智能的全面渗透也带来颠覆性变革。

  5G智慧地铁建设、无人驾驶车驶过长江、低空经济迎风“起飞”……武汉获批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国家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全国首个智慧教育示范区,人工智能领域“首位”效应全面铺开。

  “AI+生命健康”深度融合,驶向新蓝海。

  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AI宫颈癌筛查云平台,单日筛查标本超5万例;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智慧一体化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开启智能神经外科的新时代……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一日千里。

  “随着人工智能加速演进,其在千行百业、众多领域将产生更多创新应用。”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助理刘昊说,瞄准应用场景落地,武汉人工智能企业将迎来超越想象的发展空间。

  “国字号”应用基地接连获批

  全球人工智能风口之下,武汉抢抓机遇,将人工智能产业链纳入“965”产业体系的规划中,明确其作为六大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人工智能发展至今,其产业链可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

  基础层主要是研发硬件及软件,如AI芯片、数据资源、云计算平台等,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及算力支撑。

  2020年,武汉率先启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均已建成投用,武汉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双中心”城市之一,算力水平全国领先。

  硬件方面,全球首款300+层NAND闪存芯片,武汉长江计算自研的服务器,市场占有率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武汉作为超大城市,多年来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可用于人工智能计算和训练。

  如果将数据比作食材,算力比作厨具,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层,就好比“厨艺”。简单理解,技术层就是使机器能够模拟人类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在各个领域实现智能化应用。

  在武汉“两大中心”的支持下,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孵化出全球首个千亿参数全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它除了读懂图文外,还能“看懂”来自现实世界的影像数据、力触觉、工业传感信号等物联数据,可以像“人”一样综合运用多种信号进行思考。“LuoJiaNET”“东湖灵境Soul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也落地武汉。

  数据、算力、算法变成模型,形成的生产力快速赋能千行百业——在大模型应用层面,武汉也有丰富实践。

  在光谷,“紫东太初”大模型能助力相关法律案件研判的效率提升100倍左右,同时在神经外科手术导航、法律咨询、医疗多模态鉴别诊断等领域也开启了一系列示范性应用。东湖灵境为智慧楼宇、新零售、文化传媒等行业数十家企业提供了SoulGPT企业级应用。中科凡语“飞语”等行业大模型实现商业化落地。

  近年来,小米、华为、字节跳动、科大讯飞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在武汉设立华中总部或研发基地,武汉人工智能产业版图加速拓宽。

  如今,武汉已完成人工智能全链条产业布局,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国字号”应用基地,构建人工智能发展的多维优势。

  让技术与需求无缝衔接

  业内认为,过去十年,人工智能还处在深度学习的1.0时代。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带动行业迈入2.0的新阶段。

  一个新的风口,一次新的洗牌机会。武汉如何抢抓机遇,顺势而为?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认为,武汉在数据、算力、算法、人才等方面积累了产业优势,未来要实现更多场景的开放,也就是数据打通、先行先试。

  2023年印发的《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武汉将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计划,推进智能制造“迭代升级”、智能建造“自主可控”、智慧医疗“多场景协同”、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智慧城市“数智治理”等五大应用。

  “通过打造出产业集聚区和战略新高地,再形成一些典型示范,能够逐步扩大其影响力。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后续潜力巨大,会迎来厚积薄发。”王金桥说。

  武汉与众多城市一样,也面临着如何真正运用好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的难题。

  “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统筹算力资源,避免算力浪费;通过统筹数据资源,提供给大模型应用,最终赋能行业发展;搭建供需对接平台,让技术与需求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刘昊说。

  暨南大学教授、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胡刚认为,人工智能是创新型产业,武汉要拿出发展市场经济、发展民营经济的魄力,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将人才的积极性在市场中充分发挥出来。

  湖北提出,继续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全链条贯通、全过程融合、全要素参与,力争到2025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人工智能总体技术与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洁 通讯员 李一帆)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