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薪火相传 绣韵流芳——汉绣保护成果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幕,展出汉绣世家任本荣祖孙三代传承人的182件作品,从中不仅能触到汉绣传承千年的脉络,也能看到当下为让汉绣回归生活,众多汉绣艺人及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
不是苏绣湘绣,这就是汉绣
充实丰满的图案、富丽堂皇的配色,腾飞的龙凤神态张扬,花草与字画巧妙结合……步入展厅,热闹明快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独属于汉绣的魅力,与讲究写实的苏绣不同,汉绣更注重装饰性,讲究分层破色,颜色上大红大紫大绿,像极了武汉人火辣辣的性格。”任本荣之女、汉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任炜介绍道。
汉绣,中国特色传统刺绣工艺之一,以楚绣为基础,是以武汉为中心,覆盖湖北全省的地域性绣种。汉绣针法粗犷、色彩浓艳、构思大胆、装饰性强,在中国刺绣行业中自成一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展览分为“锦绣相承”“奉道斋僧”“衮衣绣裳”“眉寿颜堂”“香闺绣阁”5个单元,涵盖装饰工艺品、戏衣剧装、宗教民俗、生活用品四大类,展品中有人们熟知的汉绣佳作《古黄鹤楼》《九头鸟》,也有此前较少展出的特色绣品,如十八罗汉、老龙帐、绣被椅披等,全面呈现汉绣的历史文化、技艺特点和艺术价值。
“汉绣能被称为长江流域四大名绣,与苏绣、湘绣、蜀绣齐名,离不开汉口商业价值、城市重要性的提升。”武汉纺织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汉绣)学术顾问冯泽民长期潜心研究汉绣文化。在他看来,明清时期,随着绣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汉绣以其通俗的艺术语言广受大众喜爱,并受益于汉口商业的发展,形成鼎盛时万名绣花匠人聚集汉口“绣花街”的规模,是地方绣种中特色鲜明、不容忽视的一支。
祖孙三代接力,让汉绣活态传承
任炜、王炜佳母女在展览现场。记者冯爱华 摄
从汉口绣花街走出的汉绣大师任本荣,12岁拜师学艺,精通汉绣的剪样、画活、配色、刺绣、成装等全套工艺流程,一生致力于传承汉绣技艺、推广汉绣文化,此次展览即以他抢救收集的清代老绣片开启。
上世纪80年代,任本荣在武汉戏剧用品厂工作期间,抢救性恢复200多件汉绣作品和400多张汉剧服饰图纸。退休后,他自筹资金购买布料和绣花线,走访民间,搜集了大量清代汉绣残片,先后加工整理出2000多种汉绣样子。“我父亲这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恢复传统汉绣。”任炜说。通过这几十年的整理与恢复,传统汉绣重现于世,使得人们在了解汉绣的时候,不仅有文字上的了解,更有实物能看到、能感受汉绣的原汁原味。
任本荣外孙女王炜佳不仅早早踏上汉绣传承之路,也参与了此次布展。“展品的选择,一是要体现汉绣四大品类的特色及技艺针法特点,二是能看到一代一代传承的脉络。这些作品里,有些是外公和妈妈一起绣的,有些是外公带着我做的,到后面是我自己慢慢摸索、创新的作品。”
除了传统的汉绣作品,汉绣的创新之作也有体现。展厅中,几袭现代风格礼服格外抢眼,这是由任炜与高级时装设计师胡社光联合开发定制的高定礼服,曾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亮相。礼服既有都市时尚的气息,也有传统汉绣色彩明艳、拙朴生动的特色。任炜说,汉绣原本就是实用性强的绣种,这是让汉绣进一步融入现代人生活的尝试。
展厅中的几把竹扇也大有来历,“这是汉绣团扇与广西圆竹剖丝扇两个非遗项目的合作”。王炜佳表示,在博物馆展出,就是想让观众通过这个公共平台,来认识汉绣、喜爱汉绣,看到汉绣并不是“只挂在墙上”,而是可以走进大家的生活。
成果来自于传承与保护的合力
“汉绣有今天的成果,来自于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的合力”,冯泽民表示。此次展览可说是地区非遗保护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据了解,江汉区作为汉绣保护单位,一直致力于推动汉绣融入现代社会、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建立、完善汉绣保护传承体系、推动汉绣艺术蓬勃发展、激发非遗传承活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继2008年汉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2年,武汉对汉绣传承保护与振兴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汉绣博物馆、中国汉绣圈、汉绣发展研究中心相继成立,多位汉绣大师有了工作室和展示窗口;2018年,汉绣现身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动,汉绣的独特魅力走向世界;多位传承人的作品在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获奖……目前,汉绣项目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22人,全市共有汉绣从业人员2000余人。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商学院等高校均开设了汉绣课程。“武汉汉绣”已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武汉市“汉绣保护行动”先后被国家文旅部、省文旅厅授予“十佳非遗保护行动”优秀案例。
此次展览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江汉区人民政府主办,江汉区文化和旅游局、武汉博物馆、江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共同承办。
展览将持续开放至2月28日,观众预约即可免费入场参观。
(记者冯爱华 通讯员刘甜甜 沈培红 实习生石梦凡)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