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连发”
2022-10-20 10:16:55来源:长江日报编辑:李燕责编:蒋硕

  原标题:中国星谷“航天速度”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 “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连发”

“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连发”

卫星产业园。

“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连发”

“快舟·新洲”号火箭。

  自2017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2021年被命名中国星谷)在新洲正式动建,中国星谷便驶入商业航天的新赛道,致力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

  ■ 95天“四连发”

  “新洲造”火箭太空划出完美弧线

  2022年9月25日6时5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试验十四号和试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试验十四号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科学试验、新技术验证等领域,试验十五号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正是位于新洲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新洲造”火箭。这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8次飞行,也是该型火箭2022年第4次执行发射任务。

  6月22日酒泉,8月23日西昌,9月6日酒泉,9月25日太原,短短95天时间,“新洲造”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分别在3地成功执行4次发射任务,取得了“95天四连胜”的佳绩。

  “‘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连发’,展示的是中国星谷开启‘航天速度’奔向‘中国航天第三极’的努力。”新洲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工作专班(以下称“航天专班”)负责人说。

  ■ 三大主体产业园全部投产

  交出亮眼成绩单

  “‘四连发’之后,火箭产业园内还有多枚火箭整装待发,年底前有望发射升空。”航天专班负责人介绍。

  2020年1月,火箭产业园区建成国内首家具备年产20发火箭总装测试能力的现代化产业园。自此,“新洲造”火箭的研发、生产快马加鞭。2021年8月,火箭产业园首批火箭(共两枚)下线,其中之一被命名为“快舟·新洲”号的快舟一号甲遥五固体运载火箭出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于同年10月27日发射升空,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火箭产业园再次迎来密集发射期,我们期待‘新洲造’火箭在太空划出一道又一道完美的弧线。”航天专班负责人说。

  与火箭产业园一路之隔的卫星产业园内,七八层楼高的卫星零部件库,存放着数百颗卫星制造所需要的零部件。出库、装配、总装、测试……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

  航天专班负责人介绍,卫星产业园的建设真正创造了“航天速度”。从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的设计到试运行,仅仅用了429天,实现11项关键技术突破,23个系统118台设备从无到有。

  2021年5月13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开园,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亮相,首颗“武汉造”卫星正式下线。“这标志着全国首个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卫星柔性智能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卫星批量生产时代来临。像造汽车一样‘智造’卫星的梦想照进现实。”航天专班负责人说,这在商业航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据了解,卫星产业园具备年产240颗小卫星的能力。“如按最高产能计算,一天半就有一颗小卫星下线。生产线还可以兼容多个型号的变批量生产需求。”

  前不久,由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公司(卫星产业园运营方)与武汉纺织大学联合共建的“航天极端环境柔性防护材料联合创新中心”成立,旨在攻关柔性可编织纺织材料,用于卫星、火箭、飞船等机体构造等,以降低小卫星的成本、重量,让小卫星更加轻、灵、快、廉。

  另一个主体产业园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园的建设同样按下“快捷键”。继2021年部装产线试运营之后,今年,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园总装产线正式投产。

  面积约3.5万平方米的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园,主体建筑包括生产厂房、仓库、研发检测实验楼等。园区生产的电磁防护材料可确保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卫星在太空运行中,不受外界电磁信号的干扰,为遨游太空的火箭和卫星穿上“保护罩”。

  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园二期工程研发大楼,目前正加紧室内装修,可望于年底投入使用。

  航天科工武汉磁电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园建设目标定位为国家级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基地,支撑国家先进装备生产发展需要,将成为国内一流的集电磁防护功能、结构材料及部件电磁兼容材料,研制生产和超材料应用于一体的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园。

  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的卫星研发生产基地也将于今年12月建成投产。

  该公司主导的我国天基物联网星座——行云工程目前进展顺利,预计近期实现小规模组网。

  据介绍,该工程计划分三个阶段完成建设。目前,工程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已圆满完成。在轨两年来,两颗“行云二号”卫星成功验证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并在多个行业领域开展了应用测试及试点示范应用。

  第二阶段建设完成后,就能实现小规模组网,在空间段、地面段及用户段再次提升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为行云工程的全面建设扣上重要一环。

  据悉,行云工程第二阶段建设完成后,中国及中国周边区域可以达到平均每30分钟就有一次卫星过顶、提供一次卫星通信服务的能力。这一阶段系统将形成面向南北纬目标区域的稳定业务运营能力,具备为用户提供较为完整的天基物联网系列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开始在国内重点城市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规模化推广包括集装箱、海洋、地灾、气象、环保、电力、农业、应急、物流、水利等在内的10多个重点行业的应用,实现行云卫星系统从“试用”到“实用”的跨越。

  未来,第三阶段建成后,行云工程将完成由百余颗低轨通信卫星组成的天基物联网星座,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万物互联。

  ■ 规划“四园一中心”

  加速聚集航天产业

  新洲区围绕商业航天领域开展大招商,大批上下游配套项目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快速集聚,正形成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基础,以卫星平台研制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为特色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构筑起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航天生态圈”。

  据了解,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2021年实现产值50亿元,今年上半年产值突破30亿元,同比增长22.2%。

  航天专班负责人介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正加紧谋划“四园一中心”建设——

  航天新材料产业园:围绕陶瓷材料、复合材料、防隔热材料、推进剂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石墨烯材料、功能涂层材料等关键材料,打造航天新材料产业园。

  绿色船舶制造产业园:围绕绿色船舶设计、安全标准体系、新型船舶制造等重点领域,推进绿色船舶船型标准化,打造重点引领、优势突出、整机带动、配套协调的船舶制造产业园。

  航天电子产业园:聚焦航天电子研发制造、空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航天科技应用研发、航天零部件及产品制造、新材料研发及制造等,打造航天科技、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的航天电子产业园。

  航天信息产业园:围绕卫星研制、卫星测控、卫星运维、卫星应用,建设以卫星产业生态中心、智能制造中心、运维系统及应用终端等为主要内容的航天信息产业园。

  航天大数据科创中心:围绕卫星平台及载荷制造、通导遥(通信、导航、遥感)、空天地海、宽窄带等四个一体化,开展应用场景研究开发,打造产业综合配套和综合服务平台,培育航天基地的核心竞争力,塑造具有独特产业和文化价值的高品质载体。

  “‘四园一中心’建设将进一步完善中国星谷‘航天生态圈’,推动中国星谷加速站上中国航天第三极。”航天专班负责人说。

  (文:李亦中 程书雄 刘慧 图:吴毅 沈雷平 叶东辉 唐诗)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