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财政科技支出累计2038亿元 年均增幅达21.53% 科技支出占全省比重由1.45%提升至3.97%
“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已成为时代强音。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科技创新“1+4”政策体系,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十年来全省财政科技支出累计逾2000亿元,努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湖北力量。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位于宜昌市猇亭区的湖北三峡实验室内,8栋独立的科研大楼簇新挺拔,回字形布局,将楼栋连通,分布着不同的实验室、工作间,有的房间内,设备还待安装。一楼大厅,展示着实验室主任池汝安等科学家的巨幅照片和研究方向及部分样品。
“运行经费补助5000万元,其中省里承担1000万元,市里2000万元,区县各1000万元。”国庆前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湖北三峡实验室采访,该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韩庆文介绍,实验室由省政府于去年底批准建设,由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武汉工程大学等11家单位共同组建,经过近一年的建设,目前已完成建设投资5.2亿元,其中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建筑面积约5.2万平方米,引进各类高端人才256人。
10月10日从省财政厅获悉,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始终把科技作为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全力助推科技强省建设。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从54.39亿元增长到314.57亿元,累计支出2038亿元,年均增幅达21.53%,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幅,科技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比重由1.45%提升至3.97%。2021年,湖北省全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减收增支影响,全省财政科技支出314.57亿元,同比增长9.23%,高于财政支出增幅15.2个百分点。
稳定的增长是最有力的增长。湖北省将科技投入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保障,逐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省落实科技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推动市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及时足额保障重大平台、重大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运行经费,加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投入,力争“十四五”期间继续保持财政科技支出增幅大、占比高的发展态势。
整合有限资金产生放大效应
“近4年高新技术资格获得减税5378万元。”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表示,财税金融政策的支持,对企业转型升级、矢志科技创新产生强烈的杠杆效应。4年来,兴发集团累计投资51.5亿元,开发微电子、有机硅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并联合中科院研发黑磷底层技术,产业结构迈向绿色化、精细化、高端化。
湖北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之力,让科技投资效率更优。
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整合,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支持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高科技创新策源力、引领力。聚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前期已安排3.76亿元支持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等4项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继续统筹资金支持推进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等8项国家和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在前期已安排8.5亿元的基础上,继续每年安排每个实验室5000万元运行经费补助,助力高水平建设湖北实验室,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
加强财政资金激励引导,助力提升产业主导能力。继续每年安排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聚焦先进制造业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支持打造制造强国高地。整合设立7.3亿元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围绕重点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注入强大创新动力。
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发展活力。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每年安排资金对首次认定和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补,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整合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3只省级引导基金,强化产业投资和金融服务功能,助力打造科技领军企业。截至2021年底,省级政府投资基金共参股约150只母子基金,累计实缴规模突破1600亿元,财政资金实现了近5倍的放大效应。参股基金累计投资项目2000多个,投资金额约1900亿元,已有共同药业、祥源新材、中科通达、博亚精工等30家被投企业成功上市,5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并成功引进华星光电、吉利汽车、京东方、小米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戴文佳 刘治)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