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改进老流程 推进数字化 黄石三家百年企业产业蝶变
2022-09-20 09:29:14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蒋硕

  百年老字号是传奇,百年工业企业是珍宝。在有着中国“工业摇篮”之称的黄石,3家百年工业企业仍然生气勃勃,正在进行产业蝶变,为全省经济提质发展贡献新的青春力量。

  今年1至8月,大冶铁矿、大冶特钢、华新水泥交出靓丽答卷:大冶铁矿实现产值6.6亿元;大冶特钢实现产值244亿元,同比增长12.36%;华新水泥实现产值12.1亿元,同比增长6.46%。

  1890年诞生的大冶铁矿,已经132岁,延绵1700余年的开采冶炼史,留下中华民族跋涉的脚步。“现在井上远程自动化操作,井下作业人员很少,职工由万余人减至900余人。”坐在设有咖啡茶座的控制室,大冶铁矿智能管控调度值班长许江东说,随着资源渐趋枯竭,大冶铁矿大量外采加工,原矿处理能力达200万吨。

  “明年是大冶特钢成立110周年、鄂东南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大冶钢厂党支部成立100周年、毛主席视察大冶钢厂70周年。”大冶特钢董事长、总经理蒋乔说,大冶特钢有着红色基因,秉承钢铁报国理念,助力火箭腾飞、卫星上天、战机翱翔、蛟龙潜海。近几年累计投入百亿元技改,年研发新产品200项以上,特钢生产能力、吨钢利润位居全国前三名。

  从汉口水塔到人民大会堂,始建于1907年的华新水泥,如今在8个国家拥有280余家分子公司,以“创新、低碳、环保”的理念,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

  百年企业正青春,靠什么?“通过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改进老流程、推进数字化。”该市经信局长王斌说,5年来黄石以年均增长15%的速度,完成工业技改投入900多亿元,从制造到智造,从低端到高端,这些百年工业企业,正推动黄石加速从“原材料基地”向“新材料基地”转变。(湖北日报记者杨富春、通讯员戴鼎)

改进老流程 推进数字化 黄石三家百年企业产业蝶变_fororder_01

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旧址郁郁葱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通讯员 周巍 摄)

  鼠标一点,一键破矿,一键充填尾矿砂——132岁大冶铁矿“玩”转智慧矿业

  一座大冶铁矿,几乎见证一部千年冶铁史。

  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在此开矿铸兵器,南朝宋武帝刘裕和隋朝炀帝杨广也来这里设炉冶炼。转入近代,它成为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也是毛主席说“骑着毛驴也要去看看”的地方。

  自1958年至2012年,1.3亿吨矿石自此出山,留下南北长0.9公里,东西跨度2.4公里,最深处达444米的“亚洲第一天坑”。其所采出的铁矿石,可折合成220条京九铁路钢材用量;采出的金属铜,可以制成从地球牵到月球的电线;采出的黄金,可制成10克重的项链150万条。

  经过多年治理,“天坑”之上,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游人如织,“天坑”一旁,深部开采工程仍在为这座千年铁矿接续新的活力。

  2006年,露天矿产资源枯竭的背景下,大冶铁矿启动深部找矿项目,探明矿产资源储量2300余万吨。2019年5月,深部开采工程建成投产,采矿能力提升至每年130万吨,并实现矿石稳产20年以上。

  如今迈入大冶铁矿智能管控中心,长43.5米、高6米的巨型显示屏上,各点位监控视频、数据实时呈现。明亮、清凉的操作台前,操作员袁建军轻点鼠标,便完成采矿、选矿工序。

  “以前下井,常年与漫天灰尘、轰隆的机械声、炮声作伴,心理上也得过几道关。”袁建军说,去年6月智能管控中心投用后,他和14位同事离开工作多年的矿道,坐进办公室,远程“操盘”矿山运行。

  相较以前的调度指挥系统,新的智能管控模式扁平化链接至班组、单机,机器人、运维监控代替人工,通风、排水等工作设备、设施实现全面集控,推动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借助该项系统,现可实现一键破矿和一键充填尾矿砂,相关岗位减员约120人,劳动效率提升50%以上,同时2021年铁精矿产量较上年度提高22.6%,创下近年生产最佳水平。

  “我们已完成无人化、集控化项目改造,现场操作室全面取消。”该中心调度值班长许江东介绍,目前大冶铁矿正搭建井下通风智能决策与远程控制系统、井下-360运输线电机车无人驾驶系统,深度推进采矿作业智能化,打造智慧矿业的标杆示范基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通讯员 罗昶)

改进老流程 推进数字化 黄石三家百年企业产业蝶变_fororder_02

华新水泥“万吨线”智能化中控室。(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115岁华新水泥布局海外绘就“世界地图”

  9月17日,夜色阑珊,华新1907文化公园人潮涌动。百年前的水泥回转窑下,市民或漫步闲聊,或品酒赏月,尽享城市里独特的“工业浪漫”。

  公园内的水泥遗址博物馆,展示着这位“工业前辈”的时代芳华——1910年,华新水泥产品获南洋劝业会展览头等金奖,1913年再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46年工厂重建后,从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到青藏铁路、白鹤滩水电站,来自黄石的华新水泥为祖国筑起座座丰碑。

  作为水泥行业最早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之一,华新水泥近10年不断加速国际化进程,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2013年,在塔吉克斯坦亚湾市120万吨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2014年,华新柬埔寨工厂建成投产;去年11月23日,华新水泥布局非洲的第一个项目——坦桑尼亚马文尼石灰石有限公司水泥产品上市,时隔60年,“华新造”再次亮相非洲大陆……这家从黄石起步的水泥厂,已发展为在全国10余个省市及海外拥有200余家子公司的全球化建材集团,品牌价值突破800亿元,海外市场在公司业绩占比超过10%。

  “狠抓技术和管理,才能提升逐浪海外市场的底气。”华新水泥相关负责人介绍,受制于能源价格上涨、“双碳”战略实施以及水泥市场需求端逐步收缩的现状,该公司将进一步扩大相关投资,巩固市场优势。

  “这是我们生产的水泥糊底袋,年产4.5亿只,相关标准即为国家标准。”华新水泥包装分公司助理总经理李闪介绍,传统缝底袋易漏灰造成污染且难以回收,而其生产的糊底袋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今年除供给集团使用外,还接到4000多万只外单。”

  “这条产线已投产,规模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单窑线,控碳能力一流。”华新水泥“万吨线”厂长刘文兵介绍,在先进工艺和装备减排的基础上,位于阳新富池的生产线通过与阿里云合作应用水泥低碳制造智能化系统,煤替代率高达38.3%,全年减少6万余吨的碳排放。

  据悉,华新水泥正在全国所有的50余条水泥产线推广这套水泥低碳制造智能先进控制系统,并计划应用在海外产线上,让国产自研智能控制系统走出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通讯员 李玉 冯研)

改进老流程 推进数字化 黄石三家百年企业产业蝶变_fororder_03

大冶特钢锻造厂60MN快锻机有序运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通讯员 朱友松 摄)

  109岁大冶特钢跻身全国冶金有色品牌价值榜第8位

  9月5日,“2022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大冶特钢以95.45亿元的品牌价值跻身全国冶金有色品牌价值榜第8位。

  脱胎于清末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大冶钢铁厂的大冶特钢,1913年在黄石设厂,百年炉火生生不息,始终支撑着我国工业发展的“钢铁脊梁”,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铁路钢轨、跨海大桥、远洋轮船建设。“一五”时期,它改扩建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特殊钢厂,一举成为“新中国特钢长子”。

  与传统钢材相比,特钢具有更高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工艺性能或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端机械等“高精尖”“卡脖子”领域。随着科技发展,其需求量节节攀升,但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落后,亟待破局。

  “新中国第一炉高温合金、第一根高温合金无缝钢管、第一根战斗机大梁的轧制,都是由我们的前辈完成。”忆往昔,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蒋乔难掩自豪,“进入新时期,大国重器从不鲜见‘大冶特钢’的身影。”

  多年来,大冶特钢为“天宫”“北斗”提供关键部件,为“复兴号”驰骋南北、“蛟龙号”下海揽月也出了不少力。为在市场蓝海中筑牢“护城河”,该公司近年投入百亿元,全面升级改造特种冶炼、锻造等产线,并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信特钢研究院等资源条件,不断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目前该研究院拥有正高级工程师7人,享受各级政府津贴30人次,另有外聘专家及顾问10人,其中行业领军型工程院院士3人。

  数十年创新耕耘,多项产品荣获国家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仅2021年,大冶特钢就新培育出7项单项冠军产品,共有21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轴承钢销量连续10年世界第一,高标准轴承钢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5%。”中信特钢研究院大冶特钢分院副院长王文革介绍,目前大冶特钢是中国品种规格最齐全的“棒”“管”“锻”三大生产基地,产品出口美国、日本以及欧盟、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受高端厂商好评,实现从“受制于人”到“业内登顶”的华丽转身。(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通讯员 朱友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