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老品种畅销不衰 新品种走俏市场 “西瓜第一镇”打赢转型突围战
2022-09-06 10:12:37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蒋硕

  “今年种了30亩西瓜,卖了10万斤,纯收入超过了5万元。”8月4日一大早,宜城市流水镇孔畈村村民桂云强送完田里的最后一车瓜,喜滋滋地说出了今年的收成。

  流水镇素有“湖北西瓜第一镇”的美誉,今年该镇8万亩西瓜喜获丰收,还卖出好价钱。据粗略统计,今年该镇西瓜销售5亿斤,日均销售1000万斤;全镇22000名瓜农靠着西瓜,走上了致富之路。

  因地制宜大种西瓜

  黄冲村是流水西瓜的发源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名从河南务工的农户带了一些西瓜苗回村,没想到喜获丰收。

  时任村支书熊祖国得知消息后,和村委会一帮人摸底发现,黄冲村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西瓜。

  随后,一场西瓜“革命”在黄冲村打响。现任村支书王朝富回忆,那时种一亩瓜,卖0.1元/斤,亩均收益就可达到1000元。当时的稻谷亩均收入200至300元,一亩西瓜的收益能抵好几亩稻谷。

  “种瓜能致富!”消息迅速从黄冲村扩散到全镇,流水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西瓜。1995年,该镇召开大会,时任镇党委书记向玉国倡议各村把荒坡地大面积种西瓜。

  2012年,全村单靠西瓜产业收入过10万元的农户达90户,95%的农户置办了中型农用机械,90%的农户有了小轿车。2015年,流水镇西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户均收入达8万元。

  2013年,流水西瓜经原国家工商总局评审,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

  “三座大山”难翻越

  尝过辉煌的滋味,低谷到来时,却是苦涩难咽。

  “前些年,流水西瓜很难卖出高价,效益不断下滑。”该镇宣传委员王金波分析,流水西瓜陷入落寞,主要原因是有“三座山”难以翻过。

  第一座山,时机问题。流水西瓜糖分高、味道好,但6月底才能上市。山东的东明西瓜、江苏的东台西瓜、河南的夏邑西瓜、新疆的昌吉西瓜等,都是名品,这些地方抓住消费者尝鲜心理,打时间差,每年四五月能上市。

  第二座山,品种问题。以北京市大兴西瓜为例。该地西瓜种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栽品种还是黑蹦筋,七十年代,郑抗、郑杂和早佳等系列品种开始推广,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种子公司的兴起和育种技术的不断提升,大兴西瓜品种日渐丰富。反观流水西瓜,过去主要是“黑美人”品种,种植多年后,品质有所下降,加上其他品种西瓜层出不穷,“黑美人”美貌不再。

  第三座山,地力问题。种西瓜本身就对地力有所伤害,流水镇多年种植西瓜,重茬、病虫害等问题也逐年加重,进一步降低了西瓜品质。

  多重因素影响下,流水西瓜进入“阵痛期”,种植面积也从过去的10万亩,下降至8万亩。

  打响转型突围战

  走进流水镇莺河村,西瓜大棚连排连片,瓜农正在地里忙碌地收着最后一茬西瓜。

  该镇农业办负责人饶传波介绍,去年底,流水镇投资400万元建了175个大棚,安装了灌溉系统,探索设施化种植。今年5月,西瓜种植获得成功,每个大棚的纯利润有6000多元,是传统种植的两倍多。未来三至五年,流水镇将全面推广这种设施化种植模式,计划建3万至5万个大棚,使全镇西瓜实现从露天种植到大棚种植的转型。

  大棚种植是流水西瓜突围的第一步,该镇近年来还先后引入菲律宾“伊利莎白”、美国“黑将军”、日本“千岛小凤”等10多个新品种,形成了小籽瓜、无籽瓜、礼品瓜等系列。如今流水镇传统的“黑美人”西瓜依然畅销,新引进的“甘美”“甘涌”等品种则卖到了每斤2元多的价格。

  为解决地力和虫害问题,经过多地考察和反复认证,流水镇在以西瓜为核心产品的同时,同步发展桃、杏、李、石榴等林果,通过轮作方式改良土壤。如今流水镇桃、梨、李、软籽石榴等林果种植面积已达7万亩左右。镇里还引进湖北绿鑫生态科技公司,利用该公司的技术及有机肥产品,进一步让土地“休养生息”。

  此外该镇还开展“文旅+农业”方式,继续擦亮西瓜品牌。近年来该镇举办“瓜王争霸赛”“吃瓜大赛”等多项活动,与当地乡村游、农家乐结合,既扩大了流水西瓜的知名度,也提升了销售价格。

  今年5月,流水西瓜再次通过国家工商总局认可的原产地地理标志。这是流水西瓜继2013年首次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以后,再次过“国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鹏 通讯员 李锋 胡明慧)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