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江汉油田尝到“绿甜头”
2022-07-25 09:53:09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蒋硕

  原标题:江汉油田尝到“绿甜头” 去年以来消纳绿电6445万千瓦时,降成本减碳排

江汉油田尝到“绿甜头”_fororder_01

江汉盐化工光伏电站。(通讯员 宋国梁 摄)

  坚决守住经济安全底线。稳步推进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提高绿电使用比例。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摘要

  中石化江汉盐化工湖北有限公司(简称“江汉盐化工”),全球最大的含氯消毒剂生产企业,漂粉精和强氯精年生产能力超10万吨,产品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世界各国因抗击新冠疫情,需要大量消毒剂,江汉盐化工的订单不断,2021年该公司出口创汇5亿元,同比增长31%。

  生产线火热,用电量也居高不下,2021年,江汉盐化工用电量达到6.4亿千瓦时,而且随着一批新项目即将上马,用电量还将继续上升。“既要保证生产又要节能减碳,必然要寻找新能源替代。”江汉盐化工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6月底,江汉盐化工利用厂区闲置土地,与国家电投集团合作建设的一座占地190亩的光伏电站投产。电站总装机容量11.98兆瓦,目前已投产的8.1兆瓦机组,每年可发电810万千瓦时。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发电能力可达1200万千瓦时。

  “这些电力全部供江汉盐化工生产所用。”该负责人介绍。电站不仅可提供部分生产用电,更有减排降本的作用。据测算,已投产的8.1兆瓦机组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近5000吨,降低用电成本160万元以上。

  自2013年以来,江汉油田积极谋划新能源开发利用,推动绿色转型升级。地热取暖、污水余热利用、分布式光伏等项目接连落地。其中,光伏发电项目的表现突出。为了更多更好使用绿电,近两年来,江汉油田采用了一种新建设模式。

  在此模式下,油田是项目业主,引进合作方资金和技术,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共同开发新能源。油田提供项目用地、电网设施、消纳全部电量,并享有全部绿电指标,合作单位负责投资、建设、运营,经济效益双方共享。科苑小区、广斜402井场、江汉采油厂中心化验室、向阳中心水源站等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迅速建设起来。

  除了自己生产绿电,江汉油田外购电力也发生变化,以前油田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采购的是火电等,今年4月,江汉油田首次参加绿电市场化交易,成交绿电电量近6000万千瓦时。“我们反复谈判磋商,绿电价格比火电价格还低0.012元/千瓦时,节约成本近74万元,而且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49万吨。”江汉油田水电分公司经营计划部主任黄涵说。此次购买的绿电将全部用于油气生产。

  据统计,2021年至今,江汉油田电网累计消纳绿电6445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3.74万吨。今年,江汉油田计划分期建设50余处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新增年发电量8000万千瓦时以上,年减排二氧化碳4.65万吨,预计每年可以降低购电成本1600万元以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一苇 通讯员 黄慧 蒋健康)

  专家点评

  为建设先行区输送更多绿电

  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占比约为40%,能源电力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电力行业一方面要加快自身低碳转型,另一方面还要助力钢铁、建材、交通、化工等终端用能部门提升电气化水平、实现低碳转型。

  绿色电力包括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绿电的生产、输送、交易、消费是电力低碳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绿电使用比例,是履行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共同行动,也是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必然选择。

  确保能源电力安全,是实现能源电力低碳转型的基础和前提。推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要科学有效地提高绿电使用比例,坚持稳步推进、安全可靠的原则。为此建议全社会联动,以绿电为导向引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在发电层面,逐步取消新能源补贴政策,引导新能源技术进步、友好并网和平价上网,优化调峰电源布局,提高电网调节和平衡能力。在电网层面,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坚强输配电平台,开辟外电入鄂新通道,进一步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在市场层面,完善绿电交易规则和电价形成机制,协同建设绿电交易市场和碳交易市场,合理反映新能源环境价值和系统消纳成本。

  ——国网湖北电科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周鲲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