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坚守质量 追求卓越 湖北研究生招生数十年增长82%
2022-06-15 09:49:43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胡晓萌

坚守质量 追求卓越 湖北研究生招生数十年增长82%_fororder_01

5月31日拍摄新建成的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目前,该区已有首批研究生入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谢勇 摄)

  6月14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第四场。在湖北分会场上,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启红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教育规模突破性增长,高层次人才不断汇聚,服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十年来,湖北研究生招生数由3.81万人增长到6.93万人,增长82%;在学研究生由11.09万人增加到20.04万人,增长81%;毕业研究生由3.28万人增长到4.41万人,增长34%;高校专任教师博士比例由19%增加到32%,增长13个百分点。

  构建一流大学体系

  2017年以来,湖北省财政每年投入30亿元专项经费,支持7所部属高校32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和17所省属高校29个国内一流学科建设。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名单。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2021年,该校新增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其中国家级20个、省级15个。2019年至2021年,该校累计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9个,其中国家级74个、省级15个。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招生专业占比超过70%,位居全省第一;获批工科和医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计42个,位居全省第一。

  我省以学科为基础,建立学科分层建设体系,实施“三个行动”,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争创一流——

  实施“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行动”,重点建设10个左右学科,夯实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基础;

  实施“国内一流学科争创行动”,加强建设30个左右学科,壮大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基本盘;

  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行动”,支持建设150个学科(群),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2021年,湖北省出台了推进新时代湖北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35条措施。在鄂高校加快优化重组学院、学科布局结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组建了网络安全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等新兴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建成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交叉学科创新高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今年组建高等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等,加快跨学科平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三位一体化建设。

  2021年11月,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布局的相关文件,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5个万亿产业、10个五千亿产业、20个千亿产业集群均有一批学科专业紧密对接。

  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该校积极构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创意制造、效益制造四大学科群,以制造业优势带动多学科发展。

  深度融入发展大局

  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面临资源相对短缺、相关主体积极性不够等突出问题。不少学校坚持特色,拓展创新——

  武汉理工大学紧密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了海南研究院,以“地方政府引导+地方研究院支撑”的模式协同培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采取“六融合一底色”的方法,着力打造复合型的“经济之才”“法律之才”、“管理之才”。

  武汉科技大学要求研究生跟着导师进团队、进平台、进项目,培养“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

  这十年,湖北省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集成电路、网络空间安全、关键软件、生物育种、考古学等领域,承接实施国家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5个。

  高校拥有的科教优势逐渐凸显,支撑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不断提升。现有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2个国家大科学设施和18个全国重点实验;9家湖北实验室中,就有5家由高校牵头;布局建设的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6个依托高校建设。一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承担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仰望星空,俯身耕耘。一批批研究生带着自身所学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华中农业大学2020届农业硕士毕业生韦壮敏,读研期间就跑遍了全国10多个柑橘主产区,毕业后在广西山区推广柑橘栽培技术,运用所学助力果农增产增收致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田佩雯 通讯员 梁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