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未来体育老师养成“核心素养”——武汉体育学院赵富学团队的教研故事
上好体育课,关乎学生体质,关乎民族前途。但体育课在不少中小学被忽视,体育教师被“边缘化”,一周难得有两三节课,有时还被其他学科挤占。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对此,武汉体育学院教授赵富学欣喜不已。今年1月18日,他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发文“力挺”体育课,体育老师更要有底气,“要提升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挥体育教学课堂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作用。”
赵富学是“80后”,戴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走路却虎虎生风,做事雷厉风行。在高校从事体育教学工作20年,他讲起专业问题滔滔不绝。2015年以来,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问题,赵富学教授团队主导提出“四段三维双协作”培育模式,陆续与30多所兄弟院校的专业教研团队开展联合教研和改革,近4000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与实习推展,在湖北、甘肃、四川、广西、河南等15个省的440余所中小学进行实践检验,效果良好。
创新教学法吸引百人研究团
“四段三维双协作”培育模式和教学方式密切相关,包含校本研制、信息构建、有效教学、分层测评4个区段,通过运动能力提升、健康行为养成、体育品德培育3个维度,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双重协作,培育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什么?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了教育界的热议话题。
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去培养?讨论中,一位小学校长兼体育教师直言不讳:“体育学院培养的体育老师也都不知道,教案写得磕磕绊绊,怎么去培养学生?”
这番话让赵富学一时语塞,更引发了他的深思: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先明道。要培养具备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让未来的体育老师掌握核心素养的教学法。
赵富学和上海、江苏、福建等地有同样教研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合作,探索将文件中的“核心素养”向教学实践转变,落地为实实在在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率先提出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运动兴趣与能力、健康行为与习惯、运动品质与意志、体育品德与修养四个维度,并在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中进行实践,有意识地创设培育学生运动兴趣与能力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拼搏、互助精神和意志品质,融入运动健康教育、预防运动伤害等内容。
2017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出台,明确提出要建立学科核心素养,指出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该《标准》与团队的教研成果一致度很高,更坚定了赵富学的信心。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高校体育教师加入到赵富学的教研行列中,团队迅速突破百人。
体育教育就是寓言于行
一份“四段三维双协作”培育模式教学成果总结,8页纸,2张解说图片,凝聚了团队近7年的心血。
赵富学把整个科研过程比喻为研制菜谱,优秀的厨师把食材重组,就能让美味升级。教研的“食材”就是师生、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环境;研制目标就是在不增加课时量和教学负担的前提下,把学科核心素养融入专业课堂教育中,提升培养质量。
“核心素养”的内容丰富庞杂,这个目标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健康知识为例,就包括防疫、搭建健康运动环境、防控运动伤害、防控寄生虫病、救护能力等十多项内容。
团队成员、武汉体育学院教师张高华说,教研不是“拍脑袋”,需要在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中反复打磨,这一过程中有人会沮丧崩溃,但赵富学总是能量满满的那个人,效率很高,执行力很强,遇到问题也会一针见血地指出来。“他最热情,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张高华感叹。
孜孜以求,终得回报。据统计,基于“四段三维双协作”培育模式参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能力测评通过率达到92%,学生实习实践的反馈更让团队感到欣慰。
“教育就是润物无声、寓言于行。”赵富学说,每一次和学生的互动就是课堂示范,体育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是“行走的教学法”。因此,他确信,团队一定能找对方法,用结构化、情境化、问题化和信息化的策略,来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系列问题,让体育课堂充实而有意义。
接受过“四段三维双协作”培育模式训练的王杰回忆,小学时,他都是拿着篮球自己玩;现在给学生上体育课,他会创造比赛情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学到运动技术,还实践了拼搏、互助的体育精神。一堂课下来,孩子们都酣畅淋漓。
“我特别有成就感,因为我用实际行动让大家看到,体育课,很重要!”赵富学语气坚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朱妍珏)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