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汉产”火箭形成常态化发射能力 智能生产线可年产百颗卫星
2021-11-26 15:58:40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赵滢溪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11126110845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通过视频为第七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送来祝福。 (图片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11月2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开幕。论坛以“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开启商业航天新征程”为主题,开展商业航天创新技术、产品和项目的深度研讨与交流合作,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贡献力量。

  “商业航天的发展,催生新航天发展模式,培育新型航天企业主体,进一步激发了航天发展的新活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石泉论坛上表示,商业航天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受追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机遇、新动能、新赛道、新业态。

  国内推力最大的固体发动机完成试车试验

  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超400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比高达80%,成为推进全球航天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湖北发展航天产业优势得天独厚,正着力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航空航天产业被纳入湖北“十大高质量发展重点产业”,列入全省重点推进的16条产业链,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如今,全省一大批高科技企业集聚蓬勃发展,已形成较强的产业基础和较完整的产业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加速推进,快舟火箭打响国际国内品牌,武汉卫星产业园一期等多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中国“星谷”正加速建设。

  主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侯秀峰作主旨报告,介绍国内外商业航天发展现状,总结“十三五”期间航天科工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成果。

  侯秀峰透露,航天科工首次圆满完成世界上直径最大、国内推力最大的固体发动机试车试验,开辟了一条大型运载火箭发展新路径。

  目前,中国航天科工大力推进以“经济、安全、便捷、机动”为特点、可重复使用空天往返飞行器研制及应用,“腾云工程”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液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模态转换首次飞行验证,实现了空天飞行组合动力技术重大突破。

  天基物联网将进入批量化组网建设

  中国航天科工积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链“新能力”,以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服务为牵引,全面布局运载火箭研制及发射、空间平台及载荷研制、卫星运营服务、空间信息应用等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侯秀峰介绍,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火箭产业园,已具备年产20发固体火箭的能力,卫星产业园建成了我国首条具有“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特征的小卫星生产线,具备年产百颗1吨级以下通用卫星能力。

  “面向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和应用需求,我们攻克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发射多颗卫星,有力推动我国空间新设施的快速发展。”侯秀峰介绍,航天科工发射首颗自主研制的天鲲一号卫星,拓展了我国低轨通用卫星平台型谱。国内首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验证卫星,掌握了通信载荷、通信协议等核心关键技术并形成了一系列关键产品。

  国内首批具有星间互联能力的行云工程天基物联网试验卫星,在轨验证多项天基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上千套模组和终端产品正在面向水利、气象、林草、地质灾害等多个行业提供应用服务和应急保障。

  “将采用多元化投资建设运营新模式,推进行云工程天基物联网系统第二阶段建设、航天星云即时遥感共享星座建设,以及全球掩星气象探测星座建设,2022年实现12颗以上卫星研制并发射入轨,面向应急监测、气象预报等多领域提供卫星数据定制化服务。”侯秀峰说。

  产业链企业向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汇聚

  中国航天科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急需,准确把握国内外航天产业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资源与力量,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资本活力,以位于武汉的火箭公司、行云公司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公司即将完成累计30亿元融资。”侯秀峰表示,将通过火箭、卫星、载荷与终端等产品制造,与产业上下游几十家企业形成稳定合作配套,逐渐牵引产业链企业向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汇聚,建立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

  本次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提出未来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展望。

  面向未来规模化、高效化进出空间、利用空间需求,中国航天科工将坚持以固体发动机为主动力,加快推动中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应用,形成直径系列化、能力梯度化的固体运载型谱。

  侯秀峰透露,“十四五”期间,航天科工将逐步形成每年执行10次量级的商业航天发射任务,有效补充和丰富快速、经济、灵活进入空间的方式和手段。同时,加速推进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临近空间浮空器等空间产品研发,推进重复使用空天运输平台关键技术验证试验,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益补充。

  “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为抓手,围绕商业航天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从根本上为商业航天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刘石泉表示,将坚持差异化发展,持续加大对战略资本、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搭建平台,全力构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新格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谭青海)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