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激励基础研究 强调成果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见证湖北创新磅礴动能
图中从左至右为:王密,李德仁,闫利,刘泉声,何光存,郑怀。(通讯员 柯涛 摄)
这是褒奖创新的荣耀时刻。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又一批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登上光荣的领奖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获悉,此次湖北共有24个项目(通用)获得奖励,其中主持完成的项目9个。主持项目获奖数量位列全国第五,仅次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
蜕变的种子不断孕育,创新的磅礴动能正在持续迸发。加快建设科技强省,赋能高质量发展。这些获奖成果有哪些特点,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
2项一等奖彰显湖北创新实力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国家科技奖励是一面旗帜,展示的是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营造的是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褒扬创新的氛围。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此次奖励严把质量关,控制奖励数量,2020年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授奖率(下降至)14.9%,其中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数量较2019年减少20%,坚持标准,宁缺毋滥,提高国家科技奖励的含金量。
在一等奖授奖率下降的背景下,湖北省主持项目共获得一等奖2项,一等奖项目与2019年度持平。其中,由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德仁院士主持完成的“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研制的地形勘测车首次参加国庆阅兵,实现高精度天空地遥感系统核心装备和技术自主可控,首次实现境外1:5万无地面控制点测图,推动了我国卫星遥感测图从有控制到无控制的行业智能化变革。由华中科技大学刘胜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突破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技术的技术瓶颈,掌握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打造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封装企业,助力我国电子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基础研究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表示,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持续激励基础研究、强调成果应用积淀,评选出一批原创性成果,既有在现代数论这样的前沿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也有致力于解决应用基础研究或环保、卫生、农业等民生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了解到,国家自然科学奖旨在奖励那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贡献的项目。
此次,湖北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相比2019年度增加1项。由华中科技大学金海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面向多租户资源竞争的云计算基础理论与核心方法”,由华中科技大学刘伟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耗散最小化多场协同对流传热强化理论和方法”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湖北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基础研究竞争力位居全国第6位,在地球科学、测绘科学技术、水产科学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领域研究实力全国领先。今年以来,湖北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湖北省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组建一批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湖北实验室,集中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科技成果服务国计民生
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背后往往是科研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专注和勤奋。国家科学技术奖坚持要求提名成果应用需满3年以上。2020年度获奖项目平均研究时间是11.9年,其中研究时间10至15年的项目数量最多,占比38.9%。湖北省获奖项目中,华中科技大学刘胜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项目经20余年“产学研用”校企联合攻关。
一些获奖成果诞生在多年的产学研合作中,为相关产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深水、大断面、长距离、严酷条件下,各种大型穿江越海隧道工程最重要的是安全保障技术。武汉理工大学胡曙光教授主持完成的“深水大断面盾构隧道结构/功能材料制备与工程应用成套技术”成功解决了深水大断面隧道工程面临的材料与施工技术挑战,并应用于武汉长江隧道等数十座深水大管径隧道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进了我国隧道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的科技进步。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何光存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利用”针对水稻生产中褐飞虱危害严重的重大需求,解决了抗褐飞虱育种关键技术难题。成果在全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了我国抗褐飞虱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本届获奖者中,既有耄耋之年的大师名宿,也有当打之年的青壮骨干,科技之星光彩熠熠,创新之风汇聚一堂。我们期待着,未来,湖北有更多科技之星荟萃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推动湖北在建设科技强省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余翔 赵鋆冲)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