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通过顶层推动、机制促动、市场拉动,共同推动协同发展,推动相关重大合作事项落地见效。近年来,三省共识逐渐扩大,合作不断拓展,合力加速汇聚,努力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9月3日傍晚,武汉港船行如歌、集卡穿梭、灯火通明,与繁忙的黄金水道合奏出一首壮丽的长江协作曲。上半年,该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29.37万标箱,较2020年同比增长128%,较2019年同比增长57%。
同样的场景,出现在江西九江港、湖南长沙新港,折射出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
更美好的前景在前。明年,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完工后,万吨级江海船舶常年可直达武汉、九江港,湖南货物可经湘江抵洞庭湖进入长江。届时,一条畅行长江中游三省、通达长三角的“水上高速路”,将带领长江中游三省驶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璀璨的灯光、忙碌的物流,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以只争朝夕、一往无前的姿态迈入九月。
顶层推动,同向而行
星光璀璨,万家灯火。
从太空中观察,卫星影像中的点点亮光和灯带,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最生动的脉搏和呼吸。灯光闪烁的背后,是成千上万企业的运行,是千千万万民众生活的“烟火气”。
在江西,有色产业营业收入逾7000亿元,规模稳居全国第一;航空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制造规模居全国第三位;触控屏出货量占全国40%以上。
在湖南,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标志性创新成果世界领先。夜经济点亮夜空,搅热了城市,成为促消费、稳就业的重要载体。
在湖北,焕然一新的光谷科创大走廊主轴——高新大道上车流滚滚,多种智慧交通应用“上岗”。打造“光芯屏端网”、大健康两大万亿元产业集群,光谷科创大走廊正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并加速向中部地区“创新策源地”迈进。
在我国新的发展格局中,长江中游三省以全新的实力展现新作为。2020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袭扰,长江中游三省仍然创造了11.09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0.9%。
中游通,则长江通;中部活,则全盘活。在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中,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意义重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湖北、湖南、江西考察调研,并对中部地区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时强调,中部地区作为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
全国“两会”期间,三省代表委员共同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
宏图漫卷,大业以振。
在中华民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吹响新的集结号。
3月16日至18日,湖北省党政代表团分别赴江西和湖南考察,召开合作发展交流座谈会,完善、提升三省省际协商合作工作机制。
5月23日,三省在汉举办共同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和长江中游三省常务副省长联席会议,就一系列重大合作事项达成了共识。
9年来,从三省省委省政府,到行业、市县、企业;从三省省会城市,到主要节点城市、省际毗邻地区,共识逐渐扩大,合作不断拓展,合力加速汇聚。当前,一系列事关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发展的“设计图”“施工图”,正在抓紧编制。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21-2024年)》《长江中游三省“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框架协议》《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一系列着眼大局的规划,将引领三省未来更高质量的合作。
机制促动,对接加速
三省携手,协同发展的热潮奔涌在长江中游。
2015年,三省交界处还有18处“断头路”需要打通;2016年,南昌、长沙、武汉之间形成“两小时城际高铁交通圈”;如今,三城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至1.5小时。
有对接的热情,更有保障对接的机制。当前,一项项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机制,陆续落实。
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部门协作机制、金融主管部门对接工作机制、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合作议事决策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联络机制……为交通、金融、公共资源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等保驾护航。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相继打通了10余条高速公路“断头路”;省际公路联网工程、武西高铁、“645”深水航道整治等一批跨省陆路、水路交运项目得以协调推进。
今年,三省提出合力推进常德至岳阳至南昌铁路、荆州至岳阳至南昌铁路、长沙至九江铁路等铁路重大项目,打造“轨道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G4京港澳高速武汉至宜章(湘粤界)段扩容工程、G60沪昆高速昌傅至醴陵段扩容工程同步开工、同步建成。湘鄂两省还将共同推动开辟汉湘桂水运通道,构建长度达1811公里的国家南北高等级航运大通道。未来,大南昌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武汉城市圈,将形成1小时内部交通圈和2小时互达经济圈。
产业发展,重在协同——
5月7日,武汉市江夏大桥新区中车产业园内,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宣布投产开工,这意味着地铁列车关键部件之一的牵引系统实现“武汉造”。
此前,株洲中车已为武汉地铁提供1244辆地铁列车牵引控制系统与相关设备,市场占有率超过65%。未来,株洲中车生产的列车上,将打上更多“武汉烙印”。
三省共同的支柱产业汽车,也在一体化中迎来“二次生长”。武汉、长沙、南昌,正在稳步壮大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代表的“新汽车”产业,打造中部汽车产业发展新高地。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长江中游三省握指成拳、抱团发展。一个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星光璀璨,创新泉涌,“科技之花”正加速转化为“产业之果”。
绿色崛起,共护一江清水东流——
通过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危险废物联防联控机制、大气环境质量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等,三省联手护航碧水蓝天。
恩施、湘西两州同步出台地方性法规,共同加强酉水河保护。黄冈与九江,荆州与常德、益阳等地分别就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建立合作机制。岳阳和荆州两市水利部门联合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船。
三省还和安徽、重庆等五省市农业农村部门建立会商制度,深入开展联合执法,切实筑牢长江“十年禁渔”的严密防线。
资源共享,共同做大发展“底盘”——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安全运行的基础设施核心要素,为每一个产品、每一个机器赋予唯一的“数字身份证”,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互联互通。
武汉,目前拥有中部唯一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目前已接入江西、湖南、湖北三省21个二级节点和367家企业。在此基础上,将有更多的传统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9年来,从“各吹各的号”,到“劲往一处使”,三省各种行政性、制度性壁垒逐一打破,区域循环脉络正在被打通。
三省已有20多个城市开展住房公积金合作,范围包括互认互贷、异地转移接续、信息核查共享,高效办理住房公积金业务。
三省民政、残联部门打通异地残疾证认证、低保资格认定渠道,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一门受理、协同办理、跨省通办”。
最新消息显示,省会城市数字证书也将实现跨省互认。今年6月份启动的“长江链·标证通”,不仅为各市场主体提供身份认证、电子签章、文件加解密等业务功能,而且将有效解决信用信息不互通、交易数据查证难等痛点、难点。
市场拉动,红利多多
区域协调发展,会产生一体化的溢价。这个溢价来自于行政壁垒消除以后,要素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起来,重塑经济地理。
这种“溢价”,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市场发展中,体现得格外明显。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位于武汉的辛亥革命博物馆联合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推出“永远的旗帜——党旗·军旗·国旗专题展”。生动起伏的故事链,将党旗、军旗、国旗一一串起,重现那段苦难辉煌的革命岁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回味追寻。
旅游大市场,带来旅游产业质量整体提升的红利。三省开展旅游联合促销,过去旅游专列“路过南昌,不进南昌”的尴尬一去不复返;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的沟通互联,滕王阁景区于2018年成功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让南昌实现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
市场拉动,红利多多。更多的三省元素,早已潜移默化,成为市场上熟悉的风景。
在武汉各大火车站,江西“煌上煌”、湖南“绝味”、湖北“周黑鸭”同台舌尖打擂;
武汉地铁3号线、7号线、11号线等线路的牵引系统,来自株洲制造;
来自江西的欧亚达家居,颇受武汉市民喜爱。
据不完全统计,湖南商会会员企业在鄂投资总额累计500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25万多个;湖北商会会员企业在湘投资总额累计约800多亿,吸纳30多万人就业,近70万湖北人在湘生活工作创业。
要素流动,增强区域吸引力,带来了市场红利。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三省整体营商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企业纷至沓来。
今年前7月,江西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1.1%,占全部投资的65.4%,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3.3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0.4%。
同期,湖南省新增市场主体43万户以上,带动新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
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全国前十、中部第一。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3.8亿美元,是2019年同期的1.9倍。
朋友越走越近,亲戚越走越亲。长江中游城市群奔向一体化,一个全国重要增长极可期可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