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病已经成为卫生界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造成的死亡率已经达到85%以上。
2019年,武汉人均寿命达到了81.29岁。湖北省《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补短板若干措施》中指出,以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为重点,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治。如何让居民从“带病增寿”到“健康长寿”?武汉市正在慢病管理上发力。
接受8年慢病管理
肾功能不降反升
“你最近的几次检查结果我不是很满意。你看,原来一直控制很好的血尿酸在上升。最好的表现是在去年6月份的时候……4周后我们再见,好吗?”
“一起看看这个曲线。6年前你刚来的时候,肾功能不足常人的1/4。总体来说,这6年整体控制得不错,肾小球滤过率的年变化率为0.83ml/min,就是说,这几年肾功能不仅没有下降,而略有上升。因为你的血压、蛋白尿控制良好。继续保持,12周后我们再见面复查。”
4月26日,在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肾病慢病管理门诊,面对着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内科主任董骏武在电脑上调出一张张曲线图,每个患者多年来肾功能变化趋势、关键生理指标曲线、心功能状态、身体状况评分一目了然。
4、8、12周,是董骏武追踪大多数患者的“步幅”。2013年开始,董骏武开设全国首个肾病慢病管理门诊,根据患者肾功能水平、关键生理指标变化及用药要求,分别在每个电子档案中设置了不同的“预警”线及随访周期,并且动态调整,从而对各种风险因素早发现、早干预。
“2013年,中国的血透患者尚不足30万人,而到2020年血透患者近70万人,年增长率超过了10%。这一方面是因为人均寿命在延长,糖尿病、高血压渐渐成了肾衰竭的首要病因;另一方面,也提醒医生,慢性病管理亟待加强。因为早期肾脏病多数没有不适症状,患者不积极就医,等有不适症状才去看病时,往往是肾衰晚期了,不得不接受替代治疗。”董骏武惋惜地说。
“因为肾源紧张,国际上主要的替代治疗就是血液透析,这是大多数肾衰竭患者的主要选择,一年透析费需要上十万元。慢性病管理的目标就是阻止或延缓肾衰的进程,避免过早透析,改善他们的生存质量,减少个人及社会的医疗经济负担。”董骏武开出的处方,除了药物,还有优质低蛋白饮食、走路、游泳等“口头处方”。
2013年来,已经有超过7000位患者长期接受该门诊的管理。60多岁的王先生2013年开始接受该门诊的长期管理,当时他的肾功能仅为常人的1/3,后曾因腹泻在当地抗感染治疗导致急性肾衰竭,接受过几次透析治疗,但经历此后的系统管理,肾功能逐步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并维持稳定,未再需要透析。“这差别不仅仅是钱,还包括生活质量。”
健康资产需管理
多家医院设慢病门诊
开设肾病慢病管理门诊,在武汉看似创新之举,但在董骏武看来,这早该成为标准化的流程。
早年间,董骏武和同行专家交流时,专家们通常会讲述危重症肾衰患者抢救成功的病例。“他们用药的时候,患者一些指标确实下降了。可是下一次抢救的时候,这些病人又到了我手上。”这促使董骏武反思,一次抢救成功并不足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如何在患者的全生命周期里,延缓疾病进程,管理好他自己的健康资产,与疾病长期和平共处,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更重要。而这种管理慢病的方式在发达国家早已是常态。
2012年,董骏武结束在美国的博士后工作回汉,选择武汉第四医院古田院区,从零开始创立肾病内科。历时一年,组织团队设计一套慢病管理系统。每来一个慢性病患者,董骏武都尽量说服其长期稳定地接受一体化随访管理。该系统多次升级,内容也从原来单一的肾脏疾病管理,延伸到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控制管理。
“我国尿毒症透析患者中,40%的患者透析前未接受肾病专科医生治疗,第一次看病就不得不接受紧急透析,仅有13%的患者在透析开始前接受过超过1年的疾病跟踪管理。”董骏武说,老百姓常将慢性病与常见病、“小病”等混为一谈,但慢性病不是小病而是大病。慢性病隐匿性强,早期不易被发现,需终身治疗,且病情不断发展。如果得不到管理控制,会发生多种并发症及相关脏器的功能衰竭,致死率、致残率高。
今年初,武汉第二家慢病管理门诊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开诊。在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糖尿病、甲亢、甲减、痛风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在该中心建档后,可接受眼底病变、动脉硬化等常规并发症的“一站式”筛查,无需再前往眼科、超声科等其他科室。
该中心负责人、该院内分泌科主任魏琦介绍,以糖尿病病人为例,仅有36%左右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对血糖监测随意,对复查不重视,生活习惯不改变等,造成不达标率偏高。在MMC建档后,医院会根据疾病程度,对患者分组管理,个性化预警,精细地管理以减少并发症。
在武汉,慢病管理正被越来越多医院重视。4月7日,同济云医-智能慢病管理系统将新冠复诊、类风湿关节炎、特发性肺纤维化3个病种纳入,近期还将把围手术期患者、孕产妇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常见的慢性病纳入该系统。该系统由患者端和医生端组成,好比在医患之间搭起了一座“健康之桥”,可及时发现疾病变化、指导用药、发出预警、提示患者前来复诊等。
协和医院血液科孙春艳教授介绍,该院已尝试将多发性骨髓瘤纳入慢病管理。患者在治疗的同时,也会遭受药物副作用带来的痛苦,影响生活质量,所以一些患者难以坚持用药规范治疗,从而达不到应有的生存数据。如果将其当作慢病管理起来,通过长期监测和调整药物,可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探索良性发展
公立医院应牵头参与
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疾病防控专委会主任委员黄恺教授介绍,高血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全省高血压患者约为1600万至1700万人,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人群前期超过800万。他们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超过一半以上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湖北省居民对这些疾病的认识逐步增强。然而,省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全省这类患者治疗的达标率非常低,不到10%。全省总心血管病早死概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不久前的国际骨髓瘤关爱月上,协和医院院长胡豫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消耗了我国医疗资源80%,肿瘤也将归于慢病的范畴。“大医治未病”,医院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地方,也应承担预防重任。对慢病应该早防早治,最好是不让它发生。即使发生,也是很轻微的程度,避免轻症变重症。同一种疾病,其轻重程度,对消耗的医疗资源、生活质量和寿命的影响很大。“国外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为80%,我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仅50%,我们使用的药物已经和国外几乎没有差异,差别在于对慢病的管理意识。”
董骏武认为,系统化的慢病管理有赖于各级医疗机构共同发力。他说,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力有限,尤其是全科医生的队伍非常匮乏,且缺乏慢性病专科临床培训,因而很难建立科学的慢性病管理模式。虽有家庭医生签约,但很难提供后续完善的服务,没有发挥该有的数据支撑作用。
作为武汉市人大代表,董骏武建议,在现有的基层签约基础上,大型公立医院参与慢性病的专科签约服务。这可利用医院既有资源整合优势团队,容易实现提供全面、连续、及时、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群众认可度也会提高。董骏武还呼吁,大型公立医院牵头探索规范的慢性病患者管理模式,通过建设健康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建立慢性病管理的科学付费体系及管理质控模式。并以医联体为依托,为社区培训签约医生,共同推动慢性病管理的良性发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瑾毅 通讯员 高星 姚祖东)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