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湖北英山万亩茶海变身网红打卡地
2021-04-30 10:45:12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李玥

  原标题:一片叶子“接二连三”,英山探路茶旅融合产业——万亩茶海变身网红打卡地

湖北英山万亩茶海变身网红打卡地_fororder_01

乌云山茶叶公园是国家3A级景区。(图片由英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湖北英山万亩茶海变身网红打卡地_fororder_02

英山茶旅吸引外国游客体验采茶。(图片由英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阅读提要

  茶海碧连天,网红打卡地。谷雨时节,英山大大小小的茶园里,除了忙碌的茶农,还有络绎不绝的游客。远眺,雾霭挽着山脊;近瞧,茶树苍翠欲滴。空山新雨,茶香醉人。

  4月底,记者走进英山乌云山茶叶公园、大别茶访茶叶基地、大别山茶叶谷等茶旅景区,游客在采茶、制茶、品茶、观茶、购茶中感悟茶文化,茶产业从种植延伸到加工、旅游等二、三产业。一片叶子“接二连三”,英山茶旅产业雏形初现。

  危机中寻新机——茶叶滞销“逼”出产业之变

  英山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英山茶“团黄”“蕲门”就与安徽“黄芽”并称为“淮南三茗”,作为贡品送往京都长安。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形成了“千家万户种茶、千家万户制茶、千军万马卖茶”的格局,茶产业已成为英山县域经济发展、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014年,一次大范围的茶叶滞销不期而至。正是春茶上市销售的旺季,全县从茶园到茶厂、从茶农到茶企,不约而同遭遇茶叶销售难、回款难。

  “库存高达800万公斤,远超正常库存400万公斤,一半的茶卖出去收不回销售款。”彼时,何青松任县茶叶办主任,他用“心急如焚”形容当时的心情。

  “分管副县长带队调研,单是座谈会就开了5场。”何青松说,有茶叶市场周期波动等外部因素,根本原因还是本地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品牌使用缺乏规范。县委县政府及时出手,全面规范茶叶种植、加工、销售,首批授权16家上规模、有基地的龙头企业使用“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

  不利局面得到扭转。房前屋后看不到遍地晒茶,“英山云雾茶”的招牌不再想挂就挂,茶园逐渐向茶叶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流转。截至2020年,全县有5个万亩生态茶叶带、50多个千亩茶叶小区、60多个茶叶专业村,茶园面积26.24万亩,产值达22.1亿元。

  茶叶价格起起伏伏,英山茶能否改变种茶卖茶的传统产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县里组织茶企、茶农到浙江、福建等地参观学习。大伙发现,当地人不仅卖茶叶,还卖风景开民宿,茶叶在树上就被游客预订了,根本不愁销。

  2015年起,县里累计投入6000万元打造5万亩高标准景观茶园,茶叶连片种植加上茶园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为发展茶旅产业打下良好基础。

  “英山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茶旅产业得天独厚。”黄冈市政协副主席、英山县委书记陈武斌介绍,英山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3A级旅游景区6家、国家森林公园1家,是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茶叶滞销“逼”出产业之变。2014年4月,办了23年的英山茶叶节更名为“茶文化旅游节”,正式宣告茶产业转型升级为茶旅融合。

  茶山变金山——乌云山靠一片叶子年入千万

  4月19日,春雨淅沥。时近中午,乌云山村游客接待中心热闹起来,好几拨武汉口音的游客涌入大厅,品茶、购茶,兴致盎然。

  乌云山村位于英山县红山镇,1998年建成国内第一个以茶叶命名的公园——乌云山茶叶公园。2020年,村办企业茶旅产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是英山名副其实的茶旅第一村。

  一个1038人的小山村,千万茶旅收入从何而来?“茶叶收入600万,旅游收入400万。”乌云山村党支部书记金晓宇算了一笔账,全村有900亩茶园,平均每亩产值6000余元,管理得好亩产可超过8000元;游客接待中心集住宿、餐饮于一体,一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按人均消费100元计,收入超过400万。

  乌云山村“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不到三分地。1998年,全村仅有300亩茶园,村民大多种粮食作物,日子过得紧巴巴。

  “生态茶园是最大的卖点。”做了多年茶叶生意,金晓宇深知盘茶叶赚头大。2008年当选村支书后,他鼓励村民种茶叶,可大伙并不买账,“种粮食卖不掉还能吃,茶叶卖不出去咋办?”

  村干部带头种,金晓宇负责销。眼看种茶收益高、不愁销,村民们动心了。如今,全村九成以上村民吃上“茶叶饭”。

  2013年至2015年,乌云山村接连拿到了湖北旅游名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3A级景区三块“金字招牌”。

  好酒也怕巷子深,发展旅游还要靠吆喝。金晓宇头脑活、点子多,一方面积极承办县里、市里的茶叶节、旅游节,扩大在本地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武汉、黄石等地旅行社合作,招徕周边游客,乌云山茶园的名气逐渐传开了。

  茶园好看,体验感不强。乌云山又开发采茶、制茶项目。“一开始,村民不同意,怕把茶叶采坏了。”金晓宇想出一招,专门拿出几亩茶园供游客体验。

  游客都是生手,一个小时采不了多少,炒制出来还不到一两。金晓宇说,“游客可以带走自制茶叶,采茶+制茶每次收费50元,相当于一斤茶叶500元,这生意划算!”

  游客多了,村里陆续办起38家农家乐,可同时接待游客2500人,金晓宇估算,“生意好的一年可以赚50多万元、少的也有10来万元,农家乐带动村民年增收1000多万元。”

  从卖产品到卖体验——全产业链开发茶之旅

  眼看乌云山赚得盆满钵满,英山有实力的茶园纷纷行动起来。

  大别茶访茶业有限公司主打连片茶园。该公司在县内金家铺镇龙潭河村流转土地,建起1180亩的连片生态茶园。茶园边,还建有英山云雾茶体验馆、全县首家农民田间学校。为服务旅游和研学团队,公司专门配备了引导员、讲解员、茶艺师、导购员等,并开发了茶面膜、茶酒等茶旅伴手礼。

  湖北金雷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瞄准漂流客。该公司选址草盘地镇红花村建设茶旅基地。“这里距桃花冲景区15公里,是去往景区的必经之路,未来可成为漂流客的打卡点。”金雷公司董事长黄文龙透露,目前基地已建成绿色参观廊道和瓜果采摘园,今年春茶结束后基地将启动体验式茶叶加工厂建设,3年内建成有住宿功能的游客驿站,总投入过千万元。

  大别山茶叶谷的特色是梯田茶园。茶叶谷拥有英山规模最大的连片茶园,总面积1.9万余亩。以该县杨柳镇烂柴河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13个村。“茶叶谷建设以来,通向茶园的泥泞小道已改造成平坦的柏油路,沿线路灯、交通驿站等全部配齐。”烂柴河村党支部书记蔡光胜说,茶山成了网红打卡地,过去无人问津的山村已经开了3家农家乐。

  “领头羊”乌云山村也在升级改造。该村所在的红山镇镇长叶晓华介绍,投资上千万元的新式民宿“云溪上”正在乌云山征地,预计明年建成迎客。

  2019年,英山县首次评选“十大最美茶园”。“十大最美茶园,家家都憋着一股劲发展旅游。”该县文旅局负责人说。

  无论是3A级景区乌云山茶叶公园,还是新建成的大别山茶叶谷,英山茶园均为开放式景区不收取门票,主要盈利模式是向游客销售茶叶。

  业内人士认为,英山茶旅产业要做大,必须引进市场主体全产业链开发,从卖产品转向卖体验,让游客到了英山能有沉浸式茶旅体验。

  对此,何青松十分赞同。“大别茶访创意产业园,将成为英山茶旅产业助推器。”他介绍,产业园明年建成后,将打造茶文化主题酒店、茶叶博物馆、茶产品销售中心,引进相关企业开发茶食品、茶用品、茶器具等,拉长茶旅产业链。

  眼下,英山县文旅局正在打造一台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目《茶乡戏苑》。该县文旅局局长余智表示,将从“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发力,延链补链强链,带动茶旅产业做大做强。

  10万英山人吃上“旅游饭”

  “五一”将至,英山县红山镇庆余农家乐老板汪庆馀比平日更忙了,手机响个不停,预订餐饮和客房的电话一个接一个。

  地处英山县乌云山茶叶公园,庆余农家乐生意红火。“‘五一’小长假,6间客房全部满房。”每到节假日,老板娘袁梦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

  “10万英山人吃上了‘旅游饭’。”英山县文旅局局长余智介绍,英山四季全域皆景,春可品茶赏花、夏可漂流避暑、秋可登高赏叶、冬可温泉滑雪,“中国好空气 英山森呼吸”“神奇南武当 云上天堂顶”“静境桃花冲 度假氧生活”等旅游品牌叫响全国。

  此外,该县依托绿色茶园、道地药园和生态菜园,开发茶旅、药旅和乡村游。2020年,英山入列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黄冈市仅此一家。全县旅游酒店达380多家,建成特色美食餐饮店、农家乐750家,总接待床位2.6万张,开发茶叶、中药材、丝制品等旅游商品近300种。

  2020年,英山县接待游客900余万人次。今年1月至4月底,该县已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7亿元。(湖北日报记者江卉、通讯员胡天堂、吴滕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