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中国车谷:高价值知识产权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1-04-26 10:46:45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李玥

  原标题: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国车谷:高价值知识产权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国车谷:高价值知识产权赋能高质量发展_fororder_01

位于武汉经开区智慧生态城的武汉数字产业新地标“春笋”。

中国车谷:高价值知识产权赋能高质量发展_fororder_02

东风悦享自主研发的sharing-bus无人驾驶巴士。

  今年4月26日,是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作为武汉工业经济的主阵地、主引擎,武汉经开区(汉南区)把推动知识产权战略工作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打造“三个示范区”“四个车谷”“五个中心”的助推器,坚持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导向不动摇,多措并举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及服务工作,带动全区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体系从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引领转型,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发明专利授权量高速增长 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十四五”开局之年,一系列“亮眼”的知识产权统计数据,折射出中国车谷经济的活力所在——

  2021年1月份至2月份,武汉经开区(汉南区)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12件,同比增长124%,增速位居全市各区(含功能区)前列。2020年全年,该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32.1%,超过武汉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据武汉市发布的《2020年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白皮书》,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武汉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1.87件。而在武汉经开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超过120件,在国家级经开区中保持领先地位。

  不仅专利数量快速增长,专利质量也稳步提升。中交二公院、东风公司、昌华电气设备3家企业入选2020年第一届湖北省专利奖;武汉中导光电、武汉格力电器、江汉大学、武汉猫人服饰入选2021年湖北省知识产权“三大工程”项目。

  成绩的背后,是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武汉经开区(汉南区)将知识产权工作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工作,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顶层设计上,相继出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办法及实施细则》《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协同推进知识产权战略与标准化战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计划(2020-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推进计划(2020-2021年)》,正在推动出台《进一步强化全区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编制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及修订完善知识产权专项政策,知识产权工作框架体系基本建立。

  政策激励上,该区出台《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办法及实施细则》,对获得国家级、省级专利奖的单位,给予6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奖励,对开展专利导航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补贴。仅2020年,就为区内198家企事业单位兑现知识产权奖励资金892.1万元,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

  两大“国字号”平台启用 为深化企业知识产权服务赋能

  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效率,是知识产权事业改革供给侧、满足创新主体需求的有力举措。

  2020年12月,中国武汉(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高质量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验收并启用。这是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后,落户武汉经开区的又一家“国字号”知识产权平台,标志着全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

  “快维中心最大特点在于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和快速维权,有利于创新主体快速获得稳定可靠的专利权,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移转化。”相关知识产权专家介绍。

  “国字号”快维中心自投入运营以来,充分发挥快速预审职能,全力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目前,通过快维中心快速预审平台,已有16件外观设计专利获得快速授权。其中,武汉雷拓立科技有限公司的外观设计专利“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器”,从申请到授权仅用了8天时间,将用于下一代无人驾驶汽车。

  快维中心还积极与行政、司法、公证及知识产权专业机构对接合作,共同构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并携手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同推进知识产权快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同意中国城乡集团,建设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这成为武汉市首家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是武汉经开区另一家“国字号”知识产权平台,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强势赋能。

  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 加快培育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

  武汉经开区(汉南区)知识产权工作中心全力当好“店小二”,不间断走访企业,开展政策宣传、业务培训,指导企业提升发明专利申请质量。

  武汉猫人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时尚内衣的企业。为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该区联合金融机构,帮助企业实现商标权质押贷款,5年共获得贷款近2.5亿元。同时,该区还为企业提供贴息支持,仅2020年就发放贴息奖励30万元。受益于此,尽管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武汉猫人制衣有限公司全年销售额仍同比增长20%。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为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区知识产权工作中心先后指导武汉格力、湖北联合天诚等20多家企业开展专利布局、专利挖掘工作,“点对点”提供精准服务。同时,在武汉市车都公证处设立知识产权公证服务中心,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维权及救济保驾护航。

  高质量知识产权赋能高质量发展。如今,在武汉经开区,以东风公司、中交二公院、海特生物为代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

  面向“十四五”,我国明确,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创造,并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武汉经开区(汉南区)知识产权工作中心负责人表示,将始终坚持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导向不动摇,加快出台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政策性文件,围绕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等培育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并推动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高价值专利转化实施,为中国车谷创新发展注入不绝动力。

  江汉大学彭海团队

  以中国技术护航中国种业

  “我们原创发明的植物MNP标记法,解决了多项生物DNA鉴定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准确性提高到99.98%以上。目前,这项技术已形成6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群,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近日,江汉大学系统生物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海向媒体介绍。

  MNP标记法是一种生物DNA检测技术,它通过给每一份种子贴上“身份证”标签,快速准确鉴定种子的知识产权归属,进而解决国际引进种子资源的确权难题。

  在我国,传统植物品种授权审查主要依赖于田间DUS测试技术,需要2年至3年的时间,不能充分适应种业企业快速鉴定确权的要求。而彭海教授发明的MNP标记技术,可提高效率千倍以上,准确率也提升百倍。经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和李培武等专家鉴定认为,此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助于加快我国种业原始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

  据悉,围绕植物MNP鉴定技术,彭海教授及团队已建立了系统的专利技术群。截至目前,共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2件,制定国家标准2项。

  采用中国技术,制定中国标准,保护中国种业。目前,彭海教授及团队正在积极谋划建设国家授权品种DNA指纹数据库,其中,已与武汉市农科院合作,建立了莲藕和茄子指纹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是落实‘种子法’品种权打假、授权与维权的重要基础,也为农业农村部拟实施的‘实质性派生品种’重大制度提供了技术支撑。”

  彭海教授表示,经过近10年努力,目前江汉大学的生物DNA鉴定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下一步,还将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云服务技术平台,开展以武汉经开区为中心,面向全国全世界的技术核心产品的推广应用工作,夯实武汉开发区国家级检验检测服务集聚区的生物基因检测平台的内涵。

  芯擎科技

  国内首款最先进制程车规级芯片今年发布

  “自2018年落户武汉经开区以来,芯擎科技一直专注于设计、开发和销售先进的汽车电子芯片,目前,第一代车规级芯片项目已完成包括30多个自研知识产权在内的全部源代码的开发与测试,预计今年四季度,首款基于国内最先进制程的高性能智能座舱车规级芯片将正式发布,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难题,助力武汉打造世界级汽车半导体产业生态链。”4月9日,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公司总经理汪子元介绍。

  芯擎科技由吉利集团控股的浙江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和安谋中国等共同出资成立,以武汉为总部,在北京、上海和美国均设有研发中心,研发制造从传统汽车电子架构到下一代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架构中的全部高端芯片。

  专利是创新的核心。在位于南太子湖创新谷的武汉公司总部,一面挂满证书的专利墙引人注目。芯擎科技高级法务总监翁静介绍,自2020年9月启动申请以来,芯擎科技已获得多件发明专利授权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涵盖信息安全、多核异构及异步计算、硬件信息安全、视频与图像处理、软硬件协同与仿真、快速启动等多项车规级芯片设计的核心技术。“目前,还有超过20件专利正在审批或准备申报阶段,知识产权布局进一步加快。”

  翁静说,以往一件发明专利从申报到授权,平均需要22个月,周期长、时效性差。在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武汉经开区(汉南区)知识产权工作中心的指导下,芯擎科技现在通过快速预审通道进行专利申请,授权时间缩短至2个月到3个月,极大调动了研发人员积极性。“今年准备再申请20件至30件专利,为下一步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及科创板上市打牢基础。”

  以知识产权护航,芯擎科技正加速技术追赶。继首款高性能智能座舱车规级芯片后,下一步还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加快布局自动驾驶、域控制微处理器、边缘计算等领域,努力打造世界领先的汽车电子芯片整体方案提供商。

  中交二公院

  力争5年内发明专利授权超过500件

  在武汉经开区(汉南区),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响当当”的专利大户。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这家企业已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60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65件,国外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194件。

  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中交二公院副总工程师、科技信息部主任陈楚江介绍,仅2020年,该院就有2件发明专利分别获得第一届湖北省专利金奖和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金奖。其中,自主研发的“一种管幕间水平动态控制性冻结止水法 ”,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节约工程费用达3.32亿元。“在勘察设计领域,目前中交二公院已形成独特的专利体系,并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成绩的背后,是企业对知识产权创造工作始终如一的高度重视。作为我国公路勘察设计行业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中交二公院承担了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开发和行业技术标准、规范、手册、指南的编制工作。为鼓励研发创新,早在7年前,该院就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员工予以奖励,最高可达4万元。如今,研发人员中,一半以上拥有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高价值专利的持续涌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中交二公院连年入榜“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先后完成了西藏林芝至拉萨公路、紫阳公园“大湖+”、武汉“两湖”隧道等一批优质项目,在综合交通、山区高速公路、复杂结构桥梁等方面形成了核心技术优势。“凭借专利优势,有一些项目我们甚至不用参加招投标,就能拿下授权。”陈楚江介绍,在参加贵州一个标的1000万元的测绘项目时,中交二公院一口气列出了8件发明专利和1件实用新型相关专利技术包,彻底打动对方,直接获得合同授权。

  陈楚江表示,面向“十四五”,中交二公院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研究,不断加大高价值专利申请力度。目前,该院正在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力争未来5年发明专利授权突破500件,为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央企力量。

  东风悦享

  今年订单量力争破亿元

  “知识产权应用得好,会产生无限的商业价值。”4月9日,谈及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周静深有体会。

  成立于2020年12月的东风悦享,前身是东风公司技术中心SV-BU团队,2014年开始从事L4级无人驾驶研发,先后获得200多件发明专利授权。其自主研发的东风Sharing-VAN移动出行服务平台,是我国首台融合5G远程驾驶技术的L4级自动驾驶汽车,目前,已在武汉、青岛、西安、杭州等全国多地进行商业化运营,仅2020年一年就获得订单5000万元。

  2020年8月,东风Sharing-VAN成功收获商业化运营“第一单”,除交付6台东风Sharing-VAN 1.0 Plus自动驾驶汽车外,还以“产品+服务”的形式,为客户提供了一整套数字化后台系统。“这是一套基于‘一键招车’应用管理系统,获得了软件著作权,可为客户提供智慧出行方案,仅此一项,带来收益就达200余万元。”

  受益于此,东风悦享自成立之日,就在知识产权领域开展布局。周静认为,对一家高科技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不仅能有助于梳理技术创新路径,进而抢占市场先机,提升品牌形象,还能帮助企业规避侵权风险,对“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今年3月,东风悦享向中国武汉(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紧急提交了2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1件为智能无人巴士,1件为智能载物汽车。“我们要参加4月19日开幕的2021上海车展,并进行品牌预热,所以当时非常着急。”周静说。

  此前,按照惯例,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平均时间为3个月至6个月。在武汉经开区(汉南区)知识产权工作中心的指导下,通过中国武汉(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的快审预审通道,东风悦享仅用了一周,就拿到了2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

  “有了知识产权护航,我们对发展充满信心。”周静说,目前,东风悦享已启动近30件发明专利的申请工作,为创新发展提前布局,力争今年东风Sharing-Van系列订单量突破1亿元。

  (撰文:张于威 丁科 王佳 祝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