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湖北省基本形成数量、质量、生态一体耕地保护格局
2021-01-21 09:38:31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胡礼国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我省基本形成数量、质量、生态一体耕地保护格局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湖北省基本形成数量、质量、生态一体耕地保护格局_fororder_01

远安基本农田远眺。(通讯员 郑苪 摄)

  粮安天下,耕保为先。保护耕地,是端稳“中国饭碗”的根本。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今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作为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的湖北,近年来不断强化耕地保护责任,严守耕地红线,实施耕地提质工程,推广绿肥种植和稻油轮作,基本形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格局。

  严守7288万亩耕地红线 端稳饭碗“有底气”

  “看,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标识牌!”

  1月10日,监利市周老嘴镇鲁桥村村支书陈建军指着标识牌自豪不已。30多年来,该村5660亩基本农田,一寸未少。

  徜徉在冬日的暖阳下,田间地头的一块块“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标识牌,熠熠生辉。

  监利市是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上世纪80年代,周老嘴镇鲁桥等4个村被划定为全国第一个基本农田保护区,将农田划块保护起来。随后,“监利经验”走向全国。

  30多年来,监利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全市基本农田始终稳定在210多万亩。

  “湖广熟、天下足。”湖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和水稻主要产区之一,连续多年粮食总产稳定在500亿斤以上。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面对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湖北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拧紧“安全阀”,严守7288万亩耕地红线——

  完成588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划界,比国家下达的5883万亩划定任务高出5万亩,为良田安上“保护罩”。

  加强耕地储备区建设,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164万亩,保证优质耕地储备。

  提升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占优补优,通过废弃宅基地复垦,仅宜城就增加耕地7000多亩。

  建成高产田实施“旱改水” 告别“靠天收”

  耕地保护,既要保数量,也要保质量。

  “旱地改成水田后,产量翻了一番。”自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陈桥村300多亩坡地被改成水田以来,村民方世国就成了受益者。他说,以前坡地夏季种玉米亩产700多斤,改成水田后种水稻亩产1300多斤,他家的14亩耕地,一年增收1.8万元。

  隆冬时节,离黄龙镇不远的古驿镇罗岗村,一块块由坡地改造成的水田,方正平整。现场负责人方九州介绍,罗岗村旱改水项目面积900多亩,现正抓紧修建排灌沟渠和耕作道路。

  “旱地改水田,旨在提升耕地产量和收益。”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湖北省山区丘陵面积广,缓坡旱地多,产量低、效益差,村民耕种积极性不高。2017年以来,全省累计报备“旱改水”项目164个,共改造水田7.88万亩。

  既要改造中低产田,还要建设高标准农田。

  “以前一遇到暴雨就积水,现在地平整了,水渠通了,去年遭遇超长梅雨期,收成未受太大影响。”公安县章田寺乡联台村村支书冯运清说。

  公安县是全国重点粮油生产基地,该县选择麻豪口等4个“水袋子”乡镇,建设高标准农田。与普通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排灌设施一应俱全,耕种便捷轻松;土壤经过专业测土配方,对照配方适量施肥,地肥苗壮;耕种旱涝保收,粮食品质高。

  2011年至2019年,湖北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3543.18万亩。

  “肥沃的江汉平原是湖北省耕地保护的重点,也是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湖北省连续多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选择建设条件好、相对集中的区域,连片推进,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湖北省还大力实施全域国土整治和“金土地”工程,仙桃、公安等地的碎片田、洼地、坑塘变身“千斤田”,2.8万平方公里土地完成质量评价调查,一批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壮大。

  推广绿肥种植和稻油轮作 让耕地更健康

  隆冬时节,站在大冶市陈贵镇袁伏二村村头,油菜长势正旺,绿意满眼。

  这片油菜地以前是个选矿厂,选矿厂关闭后,矿渣碎石一直没有清运。2018年,这片废弃地被纳入复垦改造,当年底复垦完毕。

  “复垦后,新耕作层的土全是运来的熟土,近一米厚,耕种产量跟普通耕地差不多。”袁伏二村党总支书记袁庆丰说。

  耕地“受伤”了,需及时“治病”。

  因矿产资源开发,过去湖北省部分地区耕地遭损坏或污染。2011年以来,湖北省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让4.2万亩“废地”“毒地”变沃土。

  多年的种植,加之化肥的大量使用,湖北省一些地方耕地出现板结,土地养分减少,肥力降低。近年来,湖北省大力实施化肥减量和绿肥种植,修复土壤健康。

  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一直有种植紫云英作生态绿肥的传统。2020年,荆州绿肥种植面积达50万亩,比上年度增加10%,全市减少化肥使用量近0.5万吨。

  随州市曾都区在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稻+菜豌豆”“水稻+再生稻+绿肥”等种植模式,达到调结构、提升土地肥力的目的。

  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站长叶俊介绍,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提高到95%,化肥施用总量减至273.5万吨,实现连续七年负增长。全省绿肥种植面积恢复到230万亩,有机肥施用达到1600万亩次以上。

  耕地“疲惫”了,也要“喘喘”气。

  省油菜办主任尹亮介绍,2019年起,湖北省实施油菜轮作试点,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提升土壤肥力。2020年湖北油菜面积1551.51万亩,较上年增141.05万亩,面积增加近10年来最多。

  数量、质量、生态协同 强化“三位一体”保护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接下来,湖北省如何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

  耕地保护,红线要牢守。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湖北省将继续强化耕地保护目标考核、激励、监管措施,完善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格局。考核上,压实耕地保护地方主体责任,严控红线,稳固耕地基本盘;激励上,运用考核结果,完善奖惩机制,激发地方耕地保护主动性,促进集约节约用地;监管上,利用大数据平台和常态执法机制,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绿肥种三年,瘦地变肥田。”叶俊表示,“十四五”期间,湖北省将稳步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高效推动化肥减量、逐步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等行动,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全力提升耕地肥力。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

  湖北将以更大决心和努力,强化“三位一体”保护机制,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让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更好、更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通讯员 邹辉 杨文兵 王波)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