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汉白沙洲水域有稳定江豚群体 长江“十年禁渔”成效初显 武汉长江水资源环境持续向好
12月29日,中科院水生所宣布,武汉江段长江江豚首次科考数据分析表明,武汉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稳定江豚群体栖息,长江汉江两江交汇处和天兴洲水域有江豚路过的踪迹,极可能在未来成为江豚的活动水域。
长江江豚是长江特有的鲸豚类动物,目前仅剩1000多头,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武汉市自2020年7月1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以来,长江武汉段频频出现江豚身影,数量之多、次数之频繁、持续时间之长,都是近10年来少见。
10月24日是国际淡水豚日和我国长江江豚保护日,武汉江段长江江豚首次科考也在武汉正式启动。10月25日早上8时,长江日报记者跟随科考队员在武汉渔政码头登上科考船,参加长江武汉段移动声学考察。科考路线分两段进行,一段是科考船由武汉渔政码头向阳逻大桥往返行驶;一段是科考船由武汉渔政码头向军山大桥往返行驶。
据介绍,目前,江豚定点声学监测只在武汉渔政趸船水域开展。近期将增加监测点,拟在武汉江段军山大桥至阳逻大桥60公里的江段共设置12个水下声学监测点,平均每隔5公里设置1台水下声学仪器,全年自动记录武汉江段江豚活动情况,科考队员每月定期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监测点将覆盖长江大桥和长江鹦鹉洲大桥、长江汉江两江交汇处等重点水域,长期收集江豚水下活动数据。
“武汉白沙洲,我们先后2次监测到2群长江江豚、天兴洲也有1次1群江豚路过的记录。”武汉江豚科考队员、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陈宇维对着电脑里的科考数据分析图说,“红色的竖线代表江豚声呐的声压,声压越高,表明江豚离船越近;越低,表明江豚离船越远,因为声音在水中衰减了。”
科考队员刘明超说,今年在不同江段连续多次出现江豚戏水嬉闹的场景。从侧面反映了我市长江水资源环境持续向好,禁渔工作初见成效。
科学家表示,目前已对武汉段江豚种群、活动轨迹、船舶航运等现状有初步了解,恢复和重建栖息地,促进江豚回归武汉主城区水域将是研究工作的下一步重点方向。
科学家建议,让江豚留在武汉,还要加快在武汉白沙洲、两江交汇处和天兴洲建立3个江豚栖息地,在武汉天兴洲建立江豚文化公园,在江滩建观豚点和宣教站,方便将长江大保护理念深入市民日常生活,尽早实现在江边散步看江豚腾跃的美好愿景。(长江日报记者 高宝燕 通讯员 孙慧)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