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曹禺文化周开幕式暨中国梅花奖艺术团曹禺故里行戏曲晚会(现场剧照之一)。(通讯员 关洪磊 摄)
第四届曹禺文化周闭幕式暨湖北戏剧“牡丹花”下基层文艺晚会。(通讯员 田永祥 摄)
阅读提要
11月13日晚,第四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圆满落幕。一周时间里,21场重点文旅活动次第上演——14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同台亮相,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艺术院团轮番献艺曹禺大剧院,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的曹禺文化旅游城揭牌……
潜江是戏剧大师曹禺先生故乡。近30年来,潜江市持续深入发掘曹禺文化内涵,先后与省文化旅游厅、省文联等承办四届曹禺文化周,致力打造“中国戏剧之都”、发展文旅融合产业,形成曹禺文化和相关产业的同频共振现象。
盛会再掀曹禺文化热潮
“你对我微笑着,沉默不语。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候了很久。”
第四届曹禺文化周上,潜江市委主要负责人用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这句诗,欢迎远道而来的宾朋。
从第一届开始,曹禺文化周即由中国文联和湖北省政府共同主办。16年来,曹禺文化周已成为深受欢迎的高规格文化盛会。
本届活动一开场,即以恢宏的气势夺人眼球——14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同台表演,越剧、昆曲、京剧、秦腔、川剧、黄梅戏、湖北花鼓戏名段一一上演。
短短一周,北京、上海、天津等多个省市的演员,省内外8所高校的演出团队齐聚潜江,让潜江的夜空星光璀璨。
“《牡丹亭》《女驸马》《打神告庙》都是有名的唱段,这次名角们都唱了,感觉太幸福了!”79岁的老戏迷吴本珍高兴地说。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演员,用诵读、诗歌、舞蹈等多种形式,演绎曹禺经典作品,掀起曹禺文化热潮。
“本届曹禺文化周举办了曹禺国际学术研讨会,8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因为疫情原因,日本、保加利亚、马来西亚等4国专家进行了视频交流。”潜江市文化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宋帆说,近10多年来,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潜心研究曹禺文化,英国利兹大学、德国海登海姆市曾组团来到潜江交流。11月8日,潜江成立了曹禺戏剧国际交流中心,旨在实现曹禺品牌的“国际化”。
文化与产业同频共振
潜江北依汉水,南临长江,被誉为水乡园林、中国小龙虾之乡。潜江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楚王好细腰’的典故,就发生在潜江龙湾的章华台。曾有作家创作长篇历史小说,详实演绎这一千古流传的故事。”宋帆介绍。
每年5月至10月,到潜江吃龙虾的食客络绎不绝。来自潜江龙虾城的数据,去年他们共接待食虾客150万人次。
如此之多的食虾客,过去没有充分转化为游客。有些外地人来到潜江,吃完虾后转身就走了。
曹禺文化周的举办,进一步激活了潜江的文旅资源。特别是卓尔集团的入驻,带火了潜江文旅产业。
受潜江浓厚的曹禺文化、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卓尔集团去年11月牵手该市,启动曹禺文化旅游城及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等3个项目,投入巨资打造江汉平原文化旅游新高地。
曹禺文化旅游城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包括曹禺公园、世博湖北馆新馆、曹禺大剧院及戏剧小镇等。今年国庆期间,世博湖北馆新馆、律动音乐水幕秀焕彩迎客,一个月时间接待游客2万人次。10月2日,世博湖北馆新馆3次达到限流峰值,不得不暂停预约,疏导客流。
11月8日,曹禺文化旅游城揭牌,戏剧小镇奠基。全新改造的曹禺纪念馆开放,幻象剧场、多景象多媒体互动装置、透明全息成像、听觉交互体验等创新展项,带来沉浸式展览空间,让参观者惊喜不已。
预计明年5月初,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客服中心、生态酒店对外开放。届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曹禺故里的惊艳。
潜江市文联主席李平表示,“文旅产业的勃兴,反过来又带动曹禺文化的传扬,二者形成同频共振、齐头并进之势。”
30年传扬曹禺文化不间断
“我走过不少地方,没有一处使我感到这是我的故乡,是我的父母之邦……我认识许多人,听过许多熟悉和不熟悉的声音,但没有一处使我感到如此亲切,如此动心,像‘潜江人’这三个字,使我从心里觉得温暖、明亮。”
曹禺先生散文《我是潜江人》中的这段话,传递着深深的故乡情结。走到曹禺纪念馆,一进门的玻璃柜里,珍藏着这篇散文的手稿。1989年,曹禺在病床上写就这篇文章。在此前后,潜江市开始了对曹禺文化的发掘,至今约30年从未间断。
2004年,是中国戏剧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话剧《雷雨》创作70周年。中国文联和湖北省政府决定,在潜江联合举办曹禺文化周。此后,曹禺文化周接连办了四届。潜江市领导先后换了多届,但传承和发扬曹禺文化的力度有增无减。
近30年来,潜江市持续投入,建成曹禺大剧院、曹禺戏楼、曹禺公园、曹禺纪念馆、梅苑和曹禺祖居、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等场馆。
每天夜晚,曹禺大剧院熠熠生辉,梅苑古街、梅花岛曹禺祖居霓虹灯闪烁变幻,与芦洑宝塔、世博湖北馆、星光桥相映生辉。市民在这里休闲娱乐,在欢乐中接受文化的滋养。
近年来,潜江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近30亿元。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文化产业基金,助推文化品牌创建和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大手笔投入,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宋效忠)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